(
课件网)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目录 Part One. 选官制度 Part Two. 三省六部制 Part Three. 赋税制度 Part Four. 习题检测 Part One 选官制度 一、选官制度 西周 战国 汉朝 魏晋 世卿世禄制 血缘世袭 军功爵制 依据战功 察举制 依据品行 九品中正制 出身门第 九品中正制的产生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以来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思考:九品中正制因何产生? (1)汉末国家走向分裂,察举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 (2)地方大族名士操纵干扰选官,失去选官意义; (3)九品中正制以乡里评议的传统为基础,便于人们接受;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君主统治的需要。 (一)九品中正制 一、选官制度 下下 九品 下中 八品 下上 七品 中下 六品 中中 五品 中上 四品 上下 三品 上中 二品 九 品 八 品 七 品 六 品 五 品 四 品 三 品 二 品 一 品 → → → → → 中正九品 上上 一品 官品九品 材料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猝),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引自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思考:九品中正制有何不合理之处? 无考核标准,后期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 选官标准: 家世、德才→家世 (一)九品中正制 思考:根据材料一,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 材料一: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定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P...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 ———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及其蜕变》 一、选官制度 变化:从重视德才为主到以重家世为主。 原因:士族门阀势力的崛起;社会秩序的动荡。 (一)九品中正制 咏史 作者:(西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唐)房玄龄等《晋书·段灼传》 根据教材内容和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1)积极: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2)消极:演变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原因: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 一、选官制度 影响: (一)九品中正制 1.背景 (隋唐)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隋唐两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起来了。 ———《中华文化史》 在士族的长期压抑下,这些下层士人始终地位卑下,他们既无悠久的家世可以炫耀,也无深厚的社会背景可以依恃,但他们入仕从政的愿望却十分强烈……士族长期垄断选举,明显地侵害了寒族的利益,然而仅就寒族来讲,他们无力发动选举制度的变革,要完成这一变革,改变自己的地位,必须依恃君主即皇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