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子反应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假设、推理等过程,以探究的方式建构电离模型,并以此认识电解质;能用电离的方程式表示某些酸、碱、盐的电离过程。 2.通过分析酸、碱、盐之间的反应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归纳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正确书写这些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通过实验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进一步理解离子反应。 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 首先,教材结合生活常识创设情境,以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然后以实验1-2为基础介绍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 教材基于实验证据提出问题:为什么NaCl、KNO3等电解质,在干燥时不导电,而溶于水或熔化后却能导电呢?随后,教材结合构成NaCl固体的粒子、NaCl固体在水溶液中溶解和形成水合离子的过程,以及NaCl固体受热熔化时粒子运动的变化等,从微观角度对上述问题作出解释。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辅以相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在此基础上,介绍电离的概念和电离方程式,并结合电力离方程式,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的本质。 在学习电离和电离方程式的基础上,教材通过实验1-3的现象和分析,得出Na2SO4稀溶液与BaCl2稀溶液反应的微观实质,从而引出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并介绍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然后,教材以“思考与讨论”的形式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离子反应。最后,教材说明,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微观实质,并总结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等。 本节内容的特点是概念多、抽象、理论性强。在呈现方式上,教材一方面紧密结合实验引入概念,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概念形成中的重要功能,如现象直观、易懂、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等;另一方面注重基于实验证据进行分析和推理,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物质导电性及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本质特征,建立电离与离子反应的概念模型,体会模型在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电解质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 活动1:思考:眼泪和汗液是什么味道的?(咸的,有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酸根离子】,比如氯化钠) 生活常识告诉我们,给电器设备通电时,湿手操作,容易发生触电事故,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初中所学电流知识解释。 资料:在由防止触电保护装置的情况下,人体允许通过的电流一般可按30mA考虑。 50mA即有生命危险。 (P15第三段a):电流是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 能导电的物质必须具有能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粒子。 我们还知道,金属导电是因为金属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 溶液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设计意图:建立初高中衔接,以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活动2:【视频】———设计实验证明蒸馏水、干燥的NaCl固体、干燥的KNO3固体、NaCl溶液、KNO3溶液的导电性。 物质 蒸馏水 NaCl固体 KNO3固体 NaCl溶液 KNO3溶液 灯泡是否亮 不亮 不亮 不亮 亮 亮 蒸馏水、NaCl固体、KNO3固体中没有离子, NaCl溶液中存在Na+和Cl—、KNO3溶液中存在K+和NO3-。 活动3:【视频】———NaCl、KNO3固体、熔融、在冷却过程中的导电性变化。 状态 NaCl固体 熔融NaCl 冷却后的NaCl KNO3固体 熔融KNO3 灯泡是否亮 不亮 亮 不亮 不亮 亮 熔融NaCl中存在Na+和Cl—。熔融KNO3中存在K+和NO3-。 活动4: (1)从宏观现象分析导电的微观原理,从而得出导电的原因以及电离的条件。 原因: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存在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粒子→自由移动的离子 条件: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可以电离 (2)得出电解质、电离的概念。 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