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897362

7.1认识有机化合物——进入神奇有机化合物的世界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化学 人教版(2019) 必修 第二册

日期:2025-05-04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7次 大小:919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有机化合物,第二,必修,2019,人教,化学
  • cover
教学设计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高中教科书2019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第一节课 课题 认识有机化合物———进入神奇有机化合物的世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教科书2019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第一节课,教材以目前已知物质中绝大多数种类都属于有机物的事实,冲击学生头脑中的固有观念,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有机物的数量如此繁多”,由此引入碳原子成健特点的教学主题。然后以学生熟悉的甲烷为例,应用此前已学习过的化学键知识,介绍两个碳原子间的成键方式和多个碳原子间的结合方式,在平面位置关系的层次上给出有机物碳骨架的基本特征。 在此基础上,教材给出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模型,进一步从空间位置关系的层次深化学生对甲烷和有机物结构的认识。教材在此处的“资科卡片”中给出了使用模型的化学研究方法,还通过其中的插图,结合此前的“思考与讨论”栏目使学生认识到有机物不仅具有立体结构,还可以通过碳原子结合成长链形成更复杂的结构。通过以上铺垫,接下来的“思考与讨论”栏目要求学生应用刚学到的碳原子成键规律和甲烷的结构特点,结合插图中的分子结构模型,自行归纳烷烃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同时设置问题,引出下文对烷烃、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等概念的介绍。教材在这里给出烷经使用天干或汉字数字表示碳原子数的命名基本原则、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没有给出系统命名法。教学时应注意控制难度,不再继续深化。 与旧教材相比,本节教材中出现的新概念较多,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特点与无机物相比也存在巨大差异,为了让学生顺利接受这些内容,教材通过大量示意图直观地呈现微观结构,并在栏目活动中使用了分子结构模型,促使学生对有机物结构的认识水平从平面层次上升到立体层次,由实物模型转化为头脑中的思维模型。 学习者分析 学生知识基础分析: 甲烷是生活中常用的燃料,可以燃烧生产二氧化碳和水;化合物有一类为有机化合物,常见的有机化合物有甲烷、乙醇、蛋白质和葡萄糖等;元素的性质跟原子的结构有关,如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等;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4,氢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1,碳原子和氢原子以公用电子对的形式形成共价化合物,甲烷分子中每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公用 4 对电子对。 学生认知障碍分析: (1)对物质的结构的认识,主要从元素和原子角度,也就是物质组成角度认识,对于微观角度的分子结构,存在分子是平面结构的模糊概念,如水分子和氧气分子的原子构成以二维认知为主,但对于多原子分子如甲烷分子的结构模糊不清,也有认为是立体结构,但描述不清。 (2)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只停留在原子内部结构角度。很少从原子间的结构排布有深刻认识。所以“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世界观仅为一句浅显的道理,也有同学仅从“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性质不同”角度学习过。 (3)对共价化合物的认识仅从简单的无机化合物认识为主,对碳碳之间可以形成单键、双键、三键,碳与其他元素键形成共价键的认知较少。通过以上分析,用学生自主探究搭建球棍模型的教学活动开启学生对立体结构的认识,用宏观性质实验到微观结构分析结合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甲烷分子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用对照试验个让学生自主观察总结甲烷与氯气反应现象与实质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认识有机化学反应特点,从而落实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书写甲烷的电子式和结构式,知道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制作甲烷的立体模型,知道有机化合物分子是有空间结构的,能描述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 (2)通过模型拼插活动,辨识常见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碳骨架,从微观的化学键视角探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