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题 离子反应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电解质的电离作为离子反应的开篇课地位很重要,电解质、电离是离子反应的基础。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得到培养,蕴含着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效果与价值观。 学习者分析 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有一定的化学基础,具备了解决一些化学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形象思维能力,易接受感性知识,但抽象思维能力欠缺,两个核心素养的能力有待提高。 学习目标确定 通过探究氯化钠电离的过程,建立电离模型和电解质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描述酸、碱、盐的电离过程;通过对溶液导电性的分析,从宏观、微观、符合三个方面建立对电离的初步认识。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难点:从微观视角理解电离及相关概念。 学习评价设计 (1)通过实验观察和证据推理,将本质特征形成一种概念性描述,建立微观模型,从而对实验事实作出合理解释。(2)分组讨论,能各抒已见,能用语言、文字描述,想象中的微观过程,能达成共识,提出合理性意见,引发科学探究。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引入新课展示:图片展示盐场中的粗盐成分提问:粗盐成分进入溶液前后有什么不同?分组讨论:粗盐成分进入溶液前后的变化活动意图说明: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环节二:氯化钠电离过程的存在展示:氯化钠溶液导电性研究专题。演示实验:水的导电性氯化钠晶体导电性展示:上述实验结论与问题提问:氯化钠在溶解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水分子起什么作用?讲解:梳理、评价学生结论过度:对氯化钠溶解微观过程的表述观看分组讨论:预期结论:溶解过程中有能自由移动的离子产生,水帮助钠离子和氯离子脱离晶体表面进入溶液。活动意图说明:1.从宏观层面感知氯化钠;2.引起学生对离子存在形式(是否“自由”)的关注,从而将其注意力从宏观转向微观。 环节三:氯化钠电离过程的描述动画:氯化钠电离过程模拟。引导:动画与学生想法是否一致;用化学用语表达:NaCl = Na+ + Cl-过渡:电离概念及其符号表达需要规范;它们有重要的应用。观看:思考电离过程的表示方法,表述自己理解的电离过程。活动意图说明:建立电离过程的动态模型。环节四:电离及相关概念的形成与应用电离和电离方程式板书:电离和电离方程式的概念(略)提问:硫酸的电离问题。过渡:看来酸、碱、盐等化合物均能发生电离。课件:电离方程式书写练习。讲解:在实物展台上展示学生练习纸,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归纳书写规则与注意事项。过渡:寻找练习题中出现的离子方程式的特点和规律。酸、碱、盐的概念板书:酸、碱、盐的概念(略)讲解:归纳学生观点,完善理解。展示:酸、碱、盐的概念过渡:酸、碱、盐具有共同的性质--电离,可将此作为分类标准,将它们归为同一类,这类物质叫做电解质。电解质的概念讲解:关键词--电离。重回对氯化钠电离的讨论。提问:寻找能使氯化钠晶体中的离子从“不自由”到“自由”的另一个原因。展示:熔融状态的硝酸钾导电的视频展示:电解质概念(略)展示:判断硫酸钡是否为电解质练习:书写电离方程式,思考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观察:发现电离方程式中共同的电离产物--氢离子讨论:得出碱和盐的概念思考:指出另一个原因为加热熔融。练习:判断电解质。活动意图说明:1.以硫酸为例,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方面认识电离的概念;2.落实常见酸、碱、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3.从电离的角度归纳并形成酸、碱、盐的定义,在应用中进一步巩固电离的概念。4.形成电解质概念并明确其分类标准。环节五:小结教师小结: → → → ↓ ↓ →教师讲解:特别说明实验的作用。学生思考: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