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化学1(必修)》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1节 物质的分类———分散系及其分类 一、设计理念 本节课理论性较强,“分散系及其分类”是一节化学概念教学课。鉴于此,本节课采用问题连探究的教学方法,拟定:通过情境创设、概念建构、对比探究、科学史话、实验探究、本质探寻、性质归纳、应用拓展、总结升华这九个教学活动,设计问题链,搭建促进学生概念理解的认知框架;设计对比实验,澄清学生对胶体的模糊认识;在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中把握分散系分类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建立“宏观辨识-微观探析-符号表征”的化学学习方法和化学学科三重表征思维,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诊断和评价,时刻监督学生的认识水平。 二、课标分析 2018年1月,国家教育部制定并颁布《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新课标《内容要求》中明确指出:“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对本节内容的“教、学、评”所做的学业要求为:“能依据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列举某种元素的典型代表物”。学生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所需达到的学业质量水平为:“能根据物质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形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和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观点”。 三、教材分析 《分散系及其分类》是人教版《化学1(必修)》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从教材内容安排上看,“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一单元是“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单元的延伸和应用;从知识内容上看,溶液、胶体和浊液属于“分散系”,涉及物质的分散形式,与物质的分散程度即分散质粒子大小有关。如本章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学习过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但并未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本单元的新知识。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从“物质的分类”大单元角度看,“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个小单元内容不能简单地处理为胶体知识的介绍,而应该从物质分类的视角来认识分散系和胶体,在把握分散系分类的基础上使学生从多种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促进学生学科观念的建构。 教学目标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具体教学目标 宏观辨识 与微观探析 掌握胶体的概念和性质,可以分辨生活中的溶液、浊液和胶体,并能根据分散质直径大小对他们进行分类;解释发生丁达尔现象的本质。 从微观角度来正确理解胶体的概念及胶体与溶液、浊液的区别,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科学素养。 证据推理 与模型认知 (1)通过Fe(OH)3胶体的制备、丁达尔现象、过滤等实验的研究,体会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加深对胶体概念的认识,体验胶体物质的研究过程,强化探究意识。 (2)培养通过物质分类研究物质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类,能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物质及其类属,促使学生形成分类的思想方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