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18《井冈翠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圈画文中“倔强”“昂首挺立”等关键词,分析拟人、反复手法对塑造竹形象的作用。 思维能力:通过“为竹子写简历”“竹与人的对话”活动,建立“物”与“人”的象征关联逻辑。 审美创造:用简笔画绘制“竹之精神”思维导图,配诗文批注。 文化自信:结合红军故事,理解翠竹精神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分析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理解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将井冈山精神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对爱国情怀的传承,树立积极向上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竹子,是文人墨客常用的对象,你们了解过竹子的象征意义吗?作家袁鹰对井冈山的竹子情有独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井冈翠竹》中寻找答案。 活动一:遇名家,品背景 1、作者介绍 袁鹰(1924年10月28日—2023年9月1日),原名田钟洛,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政治家。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出版散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悲欢》《天涯》。 2、写作背景 1960年10月,当时在人民日报文艺部工作的袁鹰有机会第一次来到井冈山。他和同事从茨坪出发穿过密密层层的毛竹林,重走红军路去探寻历史的足迹。袁鹰在那里就如同中国版的《红星照耀中国》,记录了井冈山时代的老赤卫队员、转业军人、支援山区建设的下放干部、基层负责人和从大城市来建设山区的知识青年等。离开以后,袁鹰有感而发,写出了《井冈山记》。 《井冈山记》包括四个短篇,分别是《茨坪灯火》《红军路》《青山翠竹》和《风雨狮子岩》。其中一篇《青山翠竹》,用井冈山的毛竹作为象征,歌颂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活动二:梳情节,悟象征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明确】本文写了井冈翠竹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建设时期的作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井冈翠竹的特点和作者对它的喜爱; 第二部分(第3-9段)写井冈翠竹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贡献; 第三部分(第10-12段)写井冈翠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作用。 第四部分(13段)点明主旨,赞美井冈山的竹和人,歌颂革命精神。 2、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还感叹“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呢?竹子可以帮助井冈山人带来什么东西? 【明确】 ①“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嗥。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做生活用品或武器。 ②“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做成竹筒给红军战士送饭。 ③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吗?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根写着“朱德的扁担”五个字的扁担。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革命领袖的扁担。 3、“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这句话的描写的是竹子吗?作者表面上是赞美竹子,实际上是赞美谁呢? 【明确】井冈山人民。“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等待亲人解放军表面是通过描写井冈翠竹在恶劣环境下的顽强生长,深层是象征着革命者在敌人面前的不屈不挠,借竹子坚贞不屈、无私奉献、顽强的生命力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