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导入新课】 14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二、印刷书的诞生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三、图书馆的成长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第 部分 壹 学校教育的发展 古代学校教育 近代学校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发展的意义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古代国子监 1.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太学 古代书院 近代大学堂 古代———近代———现代 官学(太学,国子监) 私学 (学塾、村学、蒙学、 书院) 近代教育 留学教育 半殖民地教育 教育现代化 古代中国的教育形态 官学 ——— 官私并存 ——— 私学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春秋末年,贵族阶层分化,士人创办的私学由此兴起。在鲁国,孔子广收徒众,促使“私学”走向兴盛。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学在官府 学在民间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川教版《中国历史》 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 从宋代开始,各种形式的私学遍地开花,大批知识分子热心于社会教化的推导工作,在教育平民化普及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中国传统教育理论十分发达,多数来自于私学的积累和实践。———摘编自徐庆全《中国古代书院》 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开始了后世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和作用 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政策后,引发了对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使西汉的学校教育系统趋于完善,自隋唐以后,国家教育制度是学校与科举并行。南宋书院发达同理学的盛行有密切关系。明清两代,学校轻而科举重,当时国家全部教育差不多为科举所垄断。 ———程舜英《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 特点:政府重视学校教育;以儒家学说为主要内容;教化性功能突出;官学与私学并存;与科举做官联系紧密;发展具有阶段性。 作用:保存与传播了古代文化; 使古代典籍得以传承(儒家经典); 为科举考试的推行提供了支撑。 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历程 书院是中华文化传承、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 书院承担起研究学术、发展教育、推行教化的重任,其管理亦借鉴官方学校、禅林精舍、道家清规,形成各种制度。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成熟为宋代书院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学习的样式。从学校兴办和教学管理主体来看,宋代书院的兴盛得益于官私结合的教育体制。发达的经济为宋代书院的全面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宽松的社会氛围和环境是宋代书院兴盛的外部条件。科举制度的日益衰败为宋代书院的兴盛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宋代文人群体在书院教育文化活动中非常注重人格力量的彰显与塑造,在文人的不懈努力下,书院把教学、学术自由和文化人格的传递与建设三者融为一体。从而铸成了教育、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的局面。 ———摘编自牛文明、郝文武《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及其当代启示》 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 新式教育 留学教育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兴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设立军事学校等;这一时期侧重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维新变法时期的教育改革: 明确提出废八股,改试策论,培养维新人才;既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又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