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01491

14.2《变形记》课件(共5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5-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0次 大小:2381822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2,2024-2025,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变 形 记 卡 夫 卡 新课导入 提到“变形”,你想到了什么? 新课导入 “变形”一定象征着美好和正义吗? 不一定。早在20世纪末,奥地利作家弗兰茨 卡夫卡就用作品《变形记》回答了这个问题。 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很多看似美好而实则悲惨的“化身”故事。 《山海经》炎帝神农氏的女儿女娃,不幸淹死在东海,她的灵魂化为精卫之鸟,年年月月,衔西山之石以“湮(yān)于东海”,其百折不回的精神令人叹服; 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很多看似美好而实则悲惨的“化身”故事。 “庄周梦蝶”的寓言, 借以比喻摆脱了躯壳,束缚的性灵多么逍遥自在; 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很多看似美好而实则悲惨的“化身”故事。 在民间传说中有大禹化为一条独角龙拱开夔(kuí)门的神奇情节,大禹治水长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妻涂山氏总站在山头盼夫归,最后化为石头,据说神女峰、望夫石就是这么来的; 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很多看似美好而实则悲惨的“化身”故事。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为后人遮阴乘凉。 对比思考 中国古典文学 我国的神话故事中,“化身”往往赋予主要形象以超能力,使其能够完成作为人时无法完成的事。 我国的神话充分表现出浪漫主义色彩。 我国的神话以观赏者视角将“化身”唯美化。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变形记(节选)》中的“化身”没有丝毫浪漫的成分,“变形”反而使人物丧失了人的正常能力。 《变形记(节选)》中的“化身”侧重表达现实人生的沉重。 《变形记(节选)》中的“化身”从当事人视角表达“化身”的各种不适应…… 相关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歌舞升平的欧洲大陆变成杀声震天的战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另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便纷纷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目睹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特别是他在保险公司工作时,接触了许多因劳动致残而一贫如洗的工人,这使他认识到“富人的奢侈是以穷人的贫困为代价的”,下层人民越来越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12年卡夫卡创作了《变形记》,并于1915年发表,课文节选了原小说的部分内容。 卡夫卡的创作 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卡夫卡的作品难读,连母语是德语的读者也觉得读懂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看到他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幅画卷我们会感到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仿佛在为人类的明天敲起阵阵急促的警钟,他在为人类的未来担忧。 2、补充:整个情节 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一部分(本文节选) 第二部分 格里高尔变了,养成了甲虫的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失业了,仍关心着怎样还清父亲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可是,他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第三部分 为了生存,家人只好打工挣钱,并且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原来一直爱着他的妹妹终于提出把他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绝望死去。 第一部分(1-3)写格里高尔醒来发现自己变形为甲壳虫。虽然他对推销员的辛苦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