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诗中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营造出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学情分析 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他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然而,由于《春江花月夜》的诗歌风格独特,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诗歌的精髓。 教学目标 1.于诵读中品味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提升鉴赏能力。 2.体会诗歌的景物美、哲理美、情感美。 3.感悟人生哲理,品味诗歌中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 教学重点 感悟人生哲理,品味诗歌中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师: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出无尽的遐想。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是李煜的故国之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柳永的寂寞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苏轼的哲思之月 张若虚笔下的月又是怎样的月呢? 任务情境: 某-出卷网-编辑要出版《最美唐诗》一书,汇编唐代各类优秀诗歌。请你为这首《春江花月夜》写一则推荐语,说说它应该入选的具体理由。 诗人简介:张若虚(约 660—约 720),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张若虚生平事迹不详,唯知其曾任兖州兵曹。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开元初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历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活动:分层品读,品味诗情 (一)景物美:赏月下之景 问: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什么情感? 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水绕芳甸、月照花林、流霜白沙 清幽静谧、朦胧恬静、空灵梦幻 赞叹大自然的绮丽景色,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营造梦幻朦胧的意境。 分析的过程中加入朗读。 问:为什么用“生”不用“升”?(出示图片) “升”仅仅是状态,而“生”字具有欣欣向荣的灵性、活力,明月与潮共生,本身皎洁,又兼有大海的磅礴气势,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凸现了明月随潮涌生的情状,极富动感,景象壮观。 (二)哲理美:悟月下之思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向思考人生。张若虚的内心是纯净、无纤尘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下面这句特别纯真的追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问:诗人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诗人将明月永照与人生更替对照着来写,阐明了“宇宙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这一哲理。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和绝望,缘于对人生的热爱。 齐读体会人生哲理。 深入探索: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密联系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有之,与他们相比较,张若虚对人生的理解有何不同?曹诗和苏诗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