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03882

七下17短文两篇-《爱莲说》知识梳理一览表(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5-05-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78次 大小:187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七下,短文,两篇,爱莲说,知识,梳理
  • cover
七下17短文两篇-《爱莲说》知识梳理一览表 文学常识 作者 简介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说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说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跟杂文大体相似。 重点词语 1、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2.染:沾染(污秽)。3.直,挺立。4.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5.远,遥远,空间距离大。益,更,更加。6.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7.谓:认为。 8、隐逸者:指隐居的人。9、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10.之,宾语提前的标志。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11、鲜(xiǎn):少。12、闻:听说。13、宜,应当 14.众,众多。 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译文 水中和陆地上各种草树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空外直,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香气传得很远,(使人觉得)越发清幽,笔挺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它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是很多了。 行文思路 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两个陪衬,三种类型.作者以(莲 )作为线索把全文连缀成篇;而两个陪衬是指用(牡丹 )和(菊花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的君子 ),(追求富贵的人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士 ) 主旨归纳 文章托物言志,作者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了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同时表现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艺术特色 1.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这使文章更具思想特色。 2.对比衬托手法。作者在文中要赞颂的是莲,但他不是作孤立静止的描写,而是在对比描写中显示它的高超不凡。作者通过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就自然而然树立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理解性 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袭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