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时计划 课题 第一节 物态变化 课时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目标行为1.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2.1物质的三态变化7~9年级:①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的特点,并能用图像描述这些特点,如水的沸腾、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知道物态变化伴随着吸热和放热,并能将其应用于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金属镓的变化认识熔化和凝固,初步形成物质的状态会发生变化的观念。 科学思维:基于实验事实,归纳出熔化和凝固的科学概念;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探究实践:分组探究海波和松香的熔化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了解生产生活中有关熔化和凝固的具体实例,初步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以上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第 页 第 行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并不陌生,但是他们通常没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熔化的规律和特点也缺乏整体的认识,因此,海波和松香的熔化实验是本课教学的关键。学生在观察实验、记录有效实验数据、 利用图像处理数据和迁移学习等方面有较大的难度。 你分析一下哪些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能支撑这堂课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析 课表解读/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3章《物质的特性》第2节《物态变化》第三课时。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学生对此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因此,教材一开始就直接定义了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接着以海波和松香为例,组织学生探究固体熔化规律及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利用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在学习凝固时,考虑到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可以根据晶体的熔点推测出晶体的凝固点,根据熔化图像推测出凝固图像。最后通过思考与讨论和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认识到熔化和凝固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① 创设情境,设疑铺垫 学习活动 金属镓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 教学活动 将金属镓丝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 化 中,待镓熔化后吸入针筒内,组织学生观察 现象并表述。 过程诊断 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现象虽然不陌生,但亲历物体变化的过程可以充分散发学生浓烈的探究兴趣,有利于迅速进入学习主题。 学校任务② 建构概念 学习活动 你还能举出类似金属镓变化的例 教学活动 子吗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作熔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固; 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之间发生 的变化,统称为物态变化。 过程诊断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③ 探究规律 学习活动 探究海波与松香的熔化,并观察 教学活动 物质的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 现象。 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 对比海波和松香的熔化图像,总结出晶体 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建构熔点的概念, 并明确晶体有固定的熔点以及熔点是物质 的一种特性。 过程诊断 海波是热的不良导体,为了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建议在海波中加入少量铜丝。 学校任务④ 迁移学习 学习活动 物质的熔化是有规律的,那么物质 教学活动 液体凝固要放热,晶体在凝固过程 的凝固是否也有规律呢 中也会出现一段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这个 同一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温度叫作凝固点。 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过程诊断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的规律,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提升学生观察、收集、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而在组织学生学习凝固时,采用了类比迁移学习法,一方面有利于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另一方面也能“活化”学生的学习思维。 达标检测 题目: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有大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 A.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也不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