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06693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45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统编版(2019))

日期:2025-05-0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1次 大小:203413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课件,2024-2025,统编,纲要,历史,中外
  • cover
(课件网)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重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巩固新生政权的主要措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难点: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的深刻意义。 中国现代史 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195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底———今) 中国近代史(1840年 ——— 1949年) 时空定位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主要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场 广泛代表性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内容 (1)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2)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新民主主义社会 政治形态: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共参国政、长期合作”。中央人民政府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且多党合作的联合政府性质。 经济形态: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份) 历史解释 (1)根据所学及P156历史纵横,说说你怎么理解“人民民主专政” 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 (2)根据课本内容及所学,思考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②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内容 (3)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4)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主要内容 ①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②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盛大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 其他说法: 1.象征着五四运动。 2.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政治团体。 知识补充 开国大典上54门2礼炮一共齐鸣了28响,这有什么独特的含义? 28响: 54门礼炮: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28年。 三座大山齐倒地, 五星红旗高入云。 ———郭沫若《悼念毛主席》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进入新纪元。 结束 开始 改变 思考:请结合郭沫若的诗歌分析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的政权有何国内外的压力 在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遇到的困难又是如何应对的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背景 经济:稳人心 在农村实行土地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