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重点:社会主义在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难点:“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1956—1976年三十年间的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 (一)历史背景 1)经济基础: 2)政治前提: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9月) 1.成功探索 一、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我国开始进入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 二、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摘自1956“中共八大”的部分内容 (1)过渡时期(1949-1956)主要矛盾? (2)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何变化?主要任务是什么? 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一、充满希望的1956年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讲话 “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双百方针” 地位:是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九、是非关系; 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一、充满希望的1956年 1956年4月25日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毛泽东文集》第7卷 经济关系方面 政治关系方面 对外关系方面 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二、多事之秋的1956年 国际 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所做的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违背集体领导原则,破坏法制,进行大规模逮捕、镇压的罪行问题,号召在各个领域内批判、肃清个人迷信的流毒。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同年6月和10月,波兰和匈牙利相继发生了严重的动乱。从此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进入了大动荡的时期。 ———萧冬连等《求索中国:文革十年史》 国内 从1956年9月到1957年3月间,全国发生了20起共约一万多工人罢工、请愿事件。有几十个城市发生30起一万多大、中学校学生罢课、请愿事件。在农村也发生了闹退社的风潮。如浙江省农村发生请愿、哄闹等事件多起,广东省农村先后退社的有十多万户。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能否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关系重大! 三、十字路口的1957年 敌我矛盾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 “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 敌我矛盾———人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