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09165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41张PPT)

日期:2025-05-0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6次 大小:95935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8课,中国,古代,法治,教化,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程标准: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法治:法治强调以法律条文为核心,通过国家强制力维护社会秩序,主张“法”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准则,要求“一断于法”(《韩非子》)。法家思想是法治的理论基础,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子等,主张“刑无等级”“以刑去刑”,重视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性。 礼教:礼教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主张通过伦理道德、宗法制度和社会礼仪来规范行为,强调“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核心是“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注重等级秩序和道德自觉。 法律与教化:中国社会治理的两种方案 法治与礼教概念解析 在中国古代社会,“法治”与“礼教”是相辅相成的治理手段,二者共同构成了“德法并治”的治理模式。它们的关系既存在对立性,又具有互补性,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01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产生的历史背景 德治与法治之争 成文法的产生 时代需求选择 西周制定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夏商时期君王和奴隶主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殷墟王陵区 祭祀坑累累白骨 《尚书》里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治文诰,每篇都说到如何治民。其中《无逸篇》说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怀保小民,惠(加惠于)鲜(穷人)鳏寡”;《立政篇》说“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重农与慎狱尤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纲领。……要永命必须保民。 ———范文澜《中国通史》 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历史背景 夏商: 统治者可以随意残害奴隶,实行“人殉”制。 ① 德治思想 西周: 统治者建立起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② 法治思想 习惯法: 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九刑》,这些都是习惯法。 成文法: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特点:夏商重刑轻德,西周明德慎刑。 特点:礼用来维护贵族特权,规范等级秩序。同时关注人民群体,有一定的进步性。 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2)成文法的产生———铸刑书” ▲ 郑国子产“铸刑书” ◆背景: 中国夏商与西周的法,是一种完全依附于礼的法。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关系的变迁,传统的法律体制越来越暴露出其不合理性。 ◆产生: 公元前536年3月(阴历),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 ◆影响: ①刑书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②中国最早的成文法。 ③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德法之争———德治与法治的两次争论 法治 子产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叔向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 德治 叔向 A.第一次德法之争: (鲁昭公六年)三月(公元前536年),郑人铸刑书。叔向使诒yí子产书,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刑)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左传 昭公六年》 叔向反对子产刊布法律: ①刑罚适用乱世; ②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 叔向 子产铸刑书 公元前536年3月(阴历),郑国的执政者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青铜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书上称之为“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