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09889

4.1 探索地球表面 第二课时(教案 分栏式)

日期:2025-05-06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4次 大小:478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探索,地球,表面,第二,课时,教案
  • cover
课时计划 课题 第一节 探索地球表面 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目标行为10.地球系统 10.4地球内部图层和地壳运动7~9年级:⑦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和平原等主要地形。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不同地形的图片,分析其特征,理解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科学思维: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地形的变化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通过科学推理和解释,说明地形变化的原因和演化过程。 探究实践:能够设计模型并模拟地形的变化,思考地形变化的本质原因。 态度责任:能尊重科学证据,能基于证据与同学展开科学论证,形成科学结论。 以上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第 页 第 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时期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内部结构,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而产生的自然现象。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并且对地球上的地形类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基础知识为学习地形变化的影响因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有助于学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地形的变化过程。但地形的变化过程是长期而缓的,难以通过直接观察来感知。这就使得这一部分的教学十分抽象,要想理解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如想象地壳运动的轨迹、岩层的弯曲和断裂等,同时,牲也需要通过模拟实验,创新分析方法,解决疑惑。 你分析一下哪些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能支撑这堂课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析 课表解读/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4章第1节《探索地球表面》第二课时,本节课聚焦地形形成的内力因素(地壳变动)和外力因素(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教材先介绍地形形成的内力因素即地壳变动,用已有的证据(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岩层的弯曲和断裂、大理石柱的升降)来证明地壳的缓慢变动。关于地形变化的外力因素,主要是探讨地球表面形态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变化。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这些作用主要是由太阳和地球重力提供能量。 外力作用通过长时间、大范围的持续作用,使地表起伏趋向平坦,塑造了多姿多彩的地貌景观。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① 创设情境,设疑铺垫 学习活动 重庆山区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 教学活动 展示2022年9月国际学术期刊 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自然》的封面(中国科学家在重庆秀 说明地壳在变动。 山发现的古代鱼类化石)图片。 通过引入重大科学发现,可以激发学生对 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更加关注 科学领城的发展。 过程诊断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利用七年级上册所学的板块的缓慢运动知识对现象进行解释,为新知识的生长做好铺垫。 学校任务② 地形变化的内力因素 学习活动 观察岩层的弯曲和断裂实景照片, 教学活动 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难 尝试设计模型模拟岩层弯曲和断裂的形成原 以被人们察觉。喜马拉雅山区的海洋古生物 因。 化石证明了地壳的变动。还有什么证据 阅读教材第142页图4.1-10,合理选择模 能证明地壳在发生变动吗 型所需的材料并在学案上设计模型图,规 将橡皮泥捏成适当大小的扁长方体块,以模 划模拟实验的操作步骤(教师提供橡皮泥 拟地壳中的不同岩层。 小刀、硬纸板等)。 将硬纸板放置在橡皮泥块体之间。 过程诊断 通过参与讨论和设计模型,并用橡皮泥、硬纸板等进行模拟实验,得出岩层在受到不同力的作用时发生弯曲和断裂现象,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在设计模拟实验和优化方案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③ 地形变化的外力因素 学习活动 用3D地图软件现场搜索“雅鲁 教学活动 喜马拉雅山脉东段有一条世界上最大 藏布大峡谷”的3D地图,并用软件查看 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你知道它是怎 其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