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09890

4.2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第一课时(教案 分栏式)

日期:2025-05-06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480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土壤,结构,质地,第一,课时,教案
  • cover
课时计划 课题 第一节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目标行为10.地球系统 10.3岩石和土壤7~9年级:⑤知道土壤有不同的质地和结构,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生长,植被对土壤有保护作用。 科学观念:通过对土壤样品、土壤剖面图的观察和对土壤形成过程的探索活动等,了解土壤的特点和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初步形成物质与能量、运动与相互作用以及不同层相互作用的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运用图文资料,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等活动,分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培养归纳与概括等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通过探究物理风化可以增大岩石表面积和动手制作土壤剖面图模型的两个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探究能力。 态度责任:认识土壤形成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变化,知道事物的变化可以是缓慢进行的;通过认识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关注并参与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提升保护土填的责任和意识。 以上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第 页 第 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对岩石与土壤表征有了基本认知,知道了流水对地表物质有侵蚀作用,在本册教材第3章中学习了质量、密度、物态变化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学生对岩石形成土壤的过程是陌生的。因此要将“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落实到具体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的区别和联系,并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土壤的形成过程。 你分析一下哪些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能支撑这堂课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析 课表解读/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 “土壤的形成”是七年级下册第4章第2节《土壤的结构和质地》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土壤的形成过程,了解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是经多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漫长且复杂的过程;知道土壤的形成是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初步形成物质与能量、运动与相互作用和不同圈层相互作用的科学观念。通过该节内容的学习,为后续学习土壤的组成和分类起到铺垫的作用。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① 创设情境,设疑铺垫 学习活动 学生通过感官(闻、看、触等方 教学活动 与家长一起观察野外由于挖掘 式)去体验各小组取来的不同土壤样本, 而裸露的土壤和岩层的剖面,用拍照或 教师引导小组,说出不同土壤在颜色、密 画图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取一些实地 度、气味、颗粒大小等方面的相同点和区 材料(岩石、岩石碎屑、土壤等),按观察 别,小组汇报结果。 到的实际剖面层顺序装人透明的一次性 不同土壤在结构和质地上有明显的不同 塑料杯,做一个土壤剖面模型并带人课 但成分基本相同。 堂。 过程诊断 通过该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认识土壤,感知土壤的结构和质地,掌捏认识土壤的方法,为后续学习土壤的组成和分类莫定基础。 通过袁隆平院士参与培育“海水稻”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自豪感。 学校任务② 认识从岩石到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学习活动 通过观察视频,可知形成土壤的 教学活动 教师播放视频《从岩石到土壤的 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雨水、雷击、冰雪 演变过程》,小组讨论使岩石破裂成碎屑 大气运动、重力和生物作用等。 并形成土壤的因素有哪些。 在风化与侵蚀的共同持续作用下,地表的岩 教师说明这些形成土壤的因素可以分为风 石碎屑物不断积累,有机物在这些碎屑物中 化和侵蚀两类。风化只能让岩石破碎、疏 逐渐积累,形成营养物质。 松及矿物成分变化,而侵蚀不仅能破坏岩石 还能起到搬运岩石碎屑物的作用。让学生讨 论分析,将形成土壤的因素进行归类。 过程诊断 通过视频和讨论活动,让学生知道土壤的成土因素,再分类归纳,让学生理解风化和侵蚀两种作用的意义。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③ 了解风化的两种基本类型 学习活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