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09894

4.2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第二课时(教案 分栏式)

日期:2025-05-06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5次 大小:538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土壤,结构,质地,第二,课时,教案
  • cover
课时计划 课题 第一节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目标行为10.地球系统 10.3岩石和土壤7~9年级:⑤知道土壤有不同的质地和结构,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生长,植被对土壤有保护作用。 科学观念:认识土壤的成分,初步形成不同圈层的相互作用驱动地球系统演化的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对土壤成分的猜想和探索活动,培养基于证据推理论证的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通过土壤中存在有机物和无机盐的探索活动,培养正确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合作探究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基于证据的科学推理论证活动,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认识土壤成分,关注并参与保护土壤的实践活动,提升责任意识。 以上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第 页 第 行 学情分析 土壤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的,学生在小学已经知道了土壤的主要成分,但是并没有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认识土壤的成分,特别是对土壤中无机盐和有机物这两种成分并不了解。本课将重点引导学生基于证据推理验证土壤的主要成分,通过感性认识、实证推理、方案设计、探索活动等帮助学生完成探究过程,得出正确结论,完善植物与土壤知识体系。 你分析一下哪些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能支撑这堂课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析 课表解读/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4章第2节《土壤的结构和质地》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土壤的形成”的基础上学习土壤成分的识别。教材从生活中熟悉的土壤出发,通过探索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土壤是由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气体等组成的,形成“不同圆层的相互作 用驱动地球系统演化”的科学观念。通过该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土壤的成分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认识后一节内容———土壤的结构,在植物与土壤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具有递进的层次关系。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① 创设情境,设疑铺垫 学习活动 蚯蚓是靠能分泌黏液的湿润体 教学活动 教师播放视频《蚯蚓的生活习 表进行呼吸的,呼吸时需要消耗氧气。 性》。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蚯蚓是靠 不下雨时它能生活在地面下的土壤中, 能分泌黏液的湿润体表进行呼吸的, 说明土壤中有供给蚯蚓呼吸的氧气。 下雨时蚯蚓常从土壤中钻到地面,分 下雨时雨水渗人地表,蚯蚓常从土壤 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中钻到地面来呼吸,是因为土壤中供 给呼吸的氧气含量减少,由此说明土壤 里含有氧气。 过程诊断 通过情境的创设和合作讨论,回忆已有的土壤知识,推理土壤中其他成分,聚焦本节课的主题———土壤的成分。 同时通过推理和寻证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推理需要基于一定的证据,认识物质可以从物质的性质入手,物质的性质由物质的变化来表现,判断一种物质的存在可以从物质的变化中寻找证据,用证据证实推理这一思想。 学校任务② 寻找土壤中有水的证据 学习活动 土壤中的气体与空气不完全相 教学活动 土壤中除了有气体,还有什么成 同,壤气体绝大部分为来自大气的氮 分 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证明它们的存在 气、氧气等,小部分为土壤内生物的 寻找土壤中含有水的证据。 生命活动所产生的氧化碳和水蒸气 土壤中有植物根系的分布,根的主要 等。 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部分学生 通过仔细观察土壤的成分再结合已有 会列举小学已做过的实验结果作为 认知,阐述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推理 证据)。 依据。 过程诊断 通过基于证据的推理验证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方法深化认知,帮助学生认清模糊概念。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③ 寻找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推理证据 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告知有机物的 教学活动 教师用课件呈现出土壤中含有的 特点是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无 死亡的生物体、生物的排泄物(如牛粪)、 机物。判断一种物质是否存在,可以 人工施用的有机肥,指出这些物质中 利用它的特性来证明,那如何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