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2025.04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如果所谓隔膜仅仅是辛亥革命没有将“正确的思想”渗透到底层民众,《阿Q正传》的艺术内涵未免太浅了。纵观整部《阿Q正传》,里面非常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其隔膜感是多重的。第一层是各种“革命”的不相容。阿Q“想象的革命”连做做样子的“假革命”都不算,而假洋鬼子和秀才的“革命”又与旨在创立民国的辛亥革命相距甚远。第二层是“想”与“说或做”的不相容。阿Q心里想的与实际做的并不一样,甚至和说出口的也不一样。诸如此类的“想是一套做是另一套”,是鲁迅洞察中国文化历史症结后高度概括出的一场活戏。第三层是“名”与“言”的不相容,所谓“名”是指一定程度上已取得共识的某种观念,通常情况下有客观的衡量标准;所谓“言”则是在“名”的旗帜下广义上的说辞以及行为。这种名与言的不相容,揭示了一种巨大的危机———当以纯粹思维所构建出的“名”在缺乏必要交流来取得共识时,个体对“名”的认知偏差极易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上述几层隔膜构成了小说世界中人与人不能相通的多重屏障,鲁迅敏感地注意到了其根源在于由文化问题所导致的心理问题。鲁迅在试图描述造成人与人隔膜的文化心理时,天才地抓住了“精神胜利法”这一普遍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共性,以此在小说中做了某些夸张化处理。鲁迅之所以作这样的安排,目的在于展示精神胜利法对人能产生多么可怕的危害。 这种危害不仅是阿Q肉体上的毁灭,而是某种绝对意义上的自我封闭。精神胜利法在给自己找理由和“替”他人找理由时,分别阻断了个体被人理解和理解他人的可能。为了让精神胜利法持续生效,“施法者”必须保持“沉默”,阉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精神胜利法的“代劳”特性使得“施法者”对“他者”的判断从想象变成“真实”, 进一步切断了个体通过与他人真诚沟通来正视现实的途径。《阿Q正传》所呈现的就是这种令人窒息的隔膜感。 (摘编自刘天艺《想象、真假与隔膜:<阿Q正传>中的“革命”与精神胜利法》) 材料二: 以往研究者之所以认为阿Q最后的“觉悟”和转变显得太突然,在于此前阿Q的“自我”及其命运被还未完全退场的“精神胜利法”挟裹着前进,他的成长主要潜隐于事件及情节的推进中,而且作者也并非刻意塑造一个成长着的阿Q。而杀头前最后两次思想的回旋,实则是阿Q灵魂的彻底苏醒,把隐而不彰的成长之路显现出来。也就是说,小说中阿Q的成长经过了一个由暗到明的过程。所以,最终完成成长的阿Q必须埋葬掉以前的自己,小说中阿Q被当成替死鬼,看似偶然,实则是文本逻辑发展的必然。 就此来看,阿Q的死亡,既是结束,也是开始。阿Q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成长起来的阿Q则有可能成为钱杏邨所说的“勇敢的农民”,他们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正如鲁迅所说:“在将来,围在高墙里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亦即,鲁迅的批判和“阴暗”,其实是期待着一种“新的国民性”诞生,他也带着这样的想往和期待来塑造阿Q这一形象,正是在这一主题意蕴的推促下,阿 Q才一步步走向“觉醒”,或许这才是鲁迅所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