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2 醉翁亭记 预习助读 ● 知识链接 1.醉翁亭:位于安徽滁州西南琅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天下第一亭”。 2.丝竹:指代乐器。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3.酒文化 (1)射:文中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向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按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2)觥:酒杯。 (3)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 素材积累 与醉翁亭有关的对联 1.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2.并未成翁,到处也须杖履;不能一醉,此来辜负山林。 3.品节追欧苏,千载芳梅撑铁骨;冰姿宜水月,一天香雪荡春风。 4.酒洌泉香招客饮,山光水色入樽来。 5.泉声如听太守操,海日已照琅琊山。 6.愿将山色供生佛,修到梅花伴醉翁。 1.读准字音 预习练 新课感知 01 zhé fēi mínɡ yǔ lǚ wèi sù tuí ɡōnɡ 曲折、回环 居高面下 意趣,情趣 花 茂盛 清 酒杯 酒筹 陈列,摆开 尽兴地喝酒 为,是 3.文学常识 (1)《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全集》,作者 ,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朝代)文学家,“ ———之一。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 和宋代的 . 。其中,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 欧阳修 北宋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 苏轼、苏洵、苏辙、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4.整体感知 巩固练 课内精读 02 文言现象 花 文中指投壶 意趣,情趣 弦乐器 顺着山路 像鸟张开翅膀 欣赏山水 命名 取别号 以……为快乐 4.为什么要详细描写太守和滁州人出游的情景 答案: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 理想。 内容探究 5.本文以“乐”贯穿全文,共写了哪几种乐 这些“乐”反映出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案:本文总体讲了五种“乐”。分别是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诗中描写的“山水之乐”“禽鸟之乐”反映出醉翁亭的环境优美;“宴酣之乐”反映出太守随和、善与人相处,与下属关系亲切自然;“游人之乐”反映出滁州人生活和平安宁;“太守之乐”反映出作者治理滁州的功绩、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6.如何理解文中“醉”与“乐”之间的关系 答案:文中“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章层层递进写景,从“山水之乐”展开,到山间朝暮以及四时之景,点出“乐亦无穷”,再写“滁人游”“太守宴” “众宾欢”,“乐”的内涵就更深了。到全文末尾,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表明全篇主旨是“与民同乐”。 A基础巩固 评价练 课后作业 03 导析:D A项,“觥”应读作“gōng”;B项,“琊”应读作 “yá”;C项,“蔌”应读作“sù”。 D 导析:A A项,介词,在;B项,代词,它,指滁州/助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C项,介词,用/介词,按照;D项,表修饰,不译/表转折,但是。 A 导析:C C项正确的停顿应为: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杂然/而前陈者 B.负者/歌于途 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C 导析:B———射者中,弈者胜”中的“射”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六艺”中的“射”指射箭,二者含义不同。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在中国“酒”文化中,“筹”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B.“射者中,弈者胜。”其中的“射”指射箭,与“六艺”中的“射”含义相同。 C.《醉翁亭记》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文章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