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预习助读 ● 背景解读 刘备攻吴兵败后病故,死前托孤白帝城,后主刘禅即位。当时,蜀汉已失荆州,主丧时危,处境十分艰难。在诸葛亮的决策下,蜀汉东与孙吴修好,南征孟获,平定南方诸郡,发展生产,治兵讲武。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至227年,“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而此时曹魏内部又有动荡,诸 葛亮便率军驻汉中,准备北上伐魏,实现兴汉大业。临行前,感 到刘禅暗弱,颇有内顾之忧,故上表劝诫。 23 出师表 ● 主题解说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 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贰的品格。 ● 字帖临摹 1.读准字音 预习练 新课感知 01 cú jiàn zhào bì quē zhì pǐ wèi hánɡ zōu rǎnɡ fěi nú wěi sù 2.重点词语 指帝王之死 时候 发扬光大 提拔、晋升 赞扬和批评 选拔 善 公正、公平 询问 揭示 询问 3.文学常识 (1)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 时 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2)表,是古代向 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多种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表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王的忠诚和希望。“ ———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三国 蜀汉 帝王 动之以情 4.整体感知 文言现象 巩固练 课内精读 02 ( ) ( ) 功效 ( ) ( ) 效果 这里表示原因 用来 时候 扩大 感奋激发 痛心、遗憾 发扬光大 忠良诚实的人 生长草木 亲近;疏远 发扬,扩展 奸邪凶恶的人 内容探究 4.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①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或答“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回答“推荐人才”)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做准备。 5.文章第6段诸葛亮追述自己二十一年来的经历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概括两点。 答案:①抒发对先帝的感激之情。②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心,希望后主信任自己。③写出先帝的任人唯贤,为后主树立榜样。④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后主努力进取。 A基础巩固 评价练 课后作业 03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导析:A———卑鄙”的意思是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A 导析:D 题干中“以”的意思是“把”。D项,把;A项,以致;B项,来;C项,因为。 D 3.下列语句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顾臣/ 于草庐之中 B.愿陛下亲之/ 信之 C.先帝/ 不以臣卑鄙 D.咨臣/ 以当世之事 导析:B 正确的划分应为:愿陛下/亲之信之。 B 4.翻译下列句子。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译文: .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译文: . 先帝不因为我的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屈尊就卑,接连三次到 草庐来拜访我。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功效;如果没有取得功效,那 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祭告先帝的神灵。 B拓展提升 (一)【甲】 《出师表》全文。 【乙】诸葛孔明千载人①,其操心制行②,一出于诚。二十余年之间,君信 之,士大夫仰之,敌人畏之。玄德临终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魏尽据中州,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钟会③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 (节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千载人:千年的伟人。②操心制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