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基因工程及其延伸 ———高二生物学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速练100题 1.通过设计引物,运用PCR技术可以实现目的基因的定点诱变。下图是获取突变基因的过程,其中引物1序列中含有一个碱基T不能与目的基因片段配对,但不影响引物与模板链的整体配对,反应体系中在目的基因两端的引物中分别设计增加限制酶a和限制酶b的识别位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限制酶a和限制酶b的识别序列应分别增加至引物1和引物2的5'端 B.通过两种限制酶将扩增出的含突变位点的目的基因切割下来有利于其定向插入载体 C.第3轮PCR结束后,两条链完全等长的且含有突变碱基对的DNA分子有1个 D.PCR的一轮循环一般可分为变性、复性、延伸三步,其中延伸的温度高于复性的温度 2.研究人员利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sGFP)转染大丽轮枝菌,培育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转基因菌株,主要过程如下图所示(图中a链和6链分别是相应基因转录的模板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PCR扩增sGFP时需解旋酶打开DNA双链,b链的黏性末端碱基序列(5 →3 )为AGCT B.应将目的基因插入到复制原点,以保证sGFP基因可以在大丽轮枝菌细胞中表达 C.先将目的基因导入农杆菌,再将农杆菌放置于含有潮霉素的培养基上,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农杆菌 D.最终通过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绿色荧光以筛选出绿色荧光蛋白旺盛表达的大丽轮枝菌 3.如图为构建尚麻抗除草剂基因A重组质粒的技术流程,其中Npt Ⅱ基因编码新霉素磷酸转移酶,该酶作用可赋予生物抗卡那霉素的特性,GUS基因表达产物可催化底物呈蓝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构建重组质粒时需要的限制酶有Pst I、Xho I和EcoR I B.在培养基中添加卡那霉素可初步筛选导入重组质粒的农杆菌 C.用农杆菌转化植物愈伤组织,不能选择呈现蓝色的组织进行培养 D.为进一步改良品种,可将启动子替换为除草剂诱导型启动子 4.DNA分子杂交时,常需要大量的单链DNA探针。不对称PCR是一种常见的单链DNA探针制备方法,其原理是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对数量不相等的引物。假设在PCR反应的早期10个循环中,扩增产物是双链DNA,当较少的限制性引物耗尽后,数量较多的非限制性引物将引导合成大量目标DNA单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A链为所需的DNA分子探针,则非限制性引物应选用引物Ⅲ B.进行最初10个循环的目的是为了将限制性引物消耗完,以保证获得大量的单链DNA探针 C.设计较长的限制性引物与较短的非限制性引物,以便于后阶段通过提高温度来控制产物生成量 D.如果体系中原模板DNA的数量为a,共进行25次循环,则最终获得的单链探针数为15×210a 5.科学家将某病毒抗原蛋白的部分编码序列(RBD)拼接成融合基因2RBD和3RBD,探究RBD的二聚体蛋白和三聚体蛋白能否模拟RBD的天然构象并获得高效免疫原性。为鉴定重组质粒是否构建成功,将重组质粒用Nco Ⅰ和Sac Ⅰ双酶切处理后电泳,结果如图,其中泳道1为双酶切pNZ8149-2RBD的结果,两个条带大小分别为2507bp和2020bp。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分别导入工程菌中进行表达产物的检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PCR扩增融合基因时,需在融合基因的两端添加限制酶Nco I和Sac I的识别序列 B.据图可知,融合基因3RBD的长度为3173bp C.泳道2呈现一个条带的原因可能是酶切pNZ8149-3RBD产生的两个片段大小相近 D.从工程菌细胞表面提取蛋白质进行检测,从而进一步比较两者的免疫原性 6.下列关于基因工程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抑制乙烯形成酶的活性和乙烯的生成量,从而延长番茄的储藏时间 B.将某些抗病毒的基因导人动物体内,使获得的转基因动物能抵抗相应病毒 C.抗虫基因只要成功地插入到植物细胞的染色体DNA上就能正常表达 D.可利用基因工程菌大规模生产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等医药产品 7.科学家将鼠抗人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