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15342

第一章 单元复习课--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教学课件(共38张PPT)

日期:2025-05-17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4次 大小:11746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第一章,必修,PPT,38张,教学课件,选择性
  • cover
(课件网) 单元复习课 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 地理 学习目标 ①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②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举例说明区域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区域的组成要素,理解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3.学会运用区域的整体性原理解释自然现象。 4.分析区域的差异性,学会比较区域差异的方法。 5.掌握区域间的关联性及影响。 难点: 1.举例说明区域的主要特征。 2.学会运用区域的整体性原理解释自然现象。 3.分析区域的差异性,学会比较区域差异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知识结构 自主梳理“多种多样的区域”一节的内容,找出本节学习中的疑难点。 【学生活动】 复习要点 复习要点 1.正确理解区域的含义与特征 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划定的空间单元,是人们在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划定的,具有以下特征。 特征 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具有一定界线 是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 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区域之间差异明显 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开发区域优势资源的依据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是确定区域发展方向的依据 区域之间相互联系 是正确评估区域发展对其他区域影响的依据 一、区域整体性 复习要点 2.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区域及特点 区域类型 典例 特点 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定的区域 按自然特征划分 黄土高原区、东部季风区 体现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 按人文特征划分 汉语北方方言区、住宅区 体现显著的人类活动及现象 综合自然和人文特征划分 中国主体功能区 既反映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又充分反映人文活动特点 为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区域 行政区、自 然保护区 主要体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持续发展的目标 客观存在、经人类长期实践认知的区域 中国野生 稻分布区 为人类研究、认知、开发自然提供依据 一、区域整体性 复习要点 3.正确认识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特点 (1)理清区域的层级高低 一个大的区域可以划分为若干较小的区域,因此层级较高的区域往往空间尺度较大,数量相对较少,而层级较低的区域,往往空间尺度较小,数量相对较多。 (2)把握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的发展特点 ①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②同一尺度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 一、区域整体性 请同学们写下对于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划分的疑问和迷惑点。 【学生活动】 一、区域整体性 复习要点 合作探究一 受纬度位置(热量)、海陆分布(降水)和海拔(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区域的自然环境整体特征产生了差异。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具体如右下所示: 问题1:比较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项目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 海拔较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km以下,东部多广阔的平原,平原间的高地多为低山丘陵 海拔较高,差别明显,地形主要是高原或高山和盆地 海拔高,由山脉和山间高地组成 气候 季风气候,风向、降水、气温等都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气候湿润,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风力较强 高原山地气候,太阳辐射强、气温低、风力大 水文 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外流区。地表水以雨水补给为主,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 多属内流区,湖泊多为咸水湖 内、外流区兼具。多冰川、湖泊,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植被和土壤 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多农作物和人工林。土壤多为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大部分地区为荒漠,部分地区为荒漠草原或草原。土壤多为荒漠植被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可溶性盐分含量较高 广泛分布着高寒荒漠,缺乏发育成熟的土壤 区域内部变化的主导因素 主要是随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状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