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18577

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共46张ppt)

日期:2025-05-0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2次 大小:138847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46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导入:同学们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歌谣,童年的故事。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这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齐读课题。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字词,了解鲁迅生平及作品。 2.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 多种修辞。 3.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预习成果——— 走进作者———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作品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本篇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 意思是: 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 取,晚年了,回忆起 少年时代的事。 本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这年鲁迅目睹“三一八”惨案,愤怒不已,并亲自参加对北洋军阀的斗争,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平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遭到通缉。鲁迅难以公开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而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文章最初发表在1926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上,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文章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中。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他来到厦门后,仍很失望,厦门大学也充满了陈腐之气,那里的校领导顽固地奉行封建教育制度,强迫学生尊孔读经。鲁迅“重提旧事”就是为了借它来讽喻现实,也就是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的对比来痛斥封建教育迫使儿童读那些无用之书,摧残儿童身心的罪恶。 背景资料 写作背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原来的意思是早晨开的花到晚上凋谢了去拾,这里指老年回忆童年的事。这部集子里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作者对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朝花夕拾》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十篇散文(阿父无二狗,五从琐藤范)。《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成果展示-注意下列词语的字音和字形: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觅食 竹筛 渊博 鼎沸 宿儒 倜傥 锡箔 珊瑚 攒 敛 脑髓 蝉蜕 záo qí shuài chán mì shāi sù yuān dǐng tìtǎng shān bó suǐ tuì cuán 盔甲 东方朔 kuī shuò liǎn 桑葚 攒成 脑髓 sāng shèn 秕谷 收敛 书塾 bǐ g cuán chéng nǎo suǐ 臃肿 蝉蜕 缠络 yōng zh ng chán tuì shū shú shōu li n chán luò 成果展示-解释词语: 1.确凿: 。 2.机关: 。 3.人迹罕至: 4.宿儒:。 5.人声鼎沸: 6.倜傥: 确实 这里是秘密的 意思 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 稀少。 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沸:水开。 形容洒脱、不拘束。 默读课文,要求: 不出声、不动唇,一气呵成读完全文,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留意关键语句、语段,可以边读边做记号。 限时5分钟。 思考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