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19033

浙教版(2024)科学七下 4.3土壤与植物生长4 课件(23页ppt)+作业(pdf版)+素材

日期:2025-05-08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57次 大小:1591741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pdf,作业,ppt,23页,课件,植物
    (课件网) 第4章我们生活的大地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在此 繁衍生息和发展。鲜艳的花 朵,丰硕的果实,挺拔的枝 干,都离不开这片土地。那 么,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怎样 的?是什么力量让沧海变桑 田?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与土壤又有什么关系? 第3节土壤与植物生长 一株玉米从发芽到结果,大约需要吸收200 kg以上的水以及无机盐。这些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植物的什么器官吸收的?又是如何在植物体内运输的? 第4课时 茎的功能 第3节土壤与植物生长 五、物质的运输 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茎运输的。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是哪里呢? 1. 取粗细相似、叶片数相同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若干根,先按表中的3 种处理方法处理,各组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 2. 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分别插入3 个盛有等量稀释红墨水的烧杯中,并用夹子将各组枝条分别固定,如图 所示,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 实验组别 实验现象(记录被染色的部位) A.除去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 B.剥去下半部树皮的带叶枝条 C. 带叶枝条(不做处理) 3. 15 min 后从每组取出一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的中上部,用放大镜观察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再从每组取出另一枝条,将枝条纵切,观察纵切面的染色情况。 4. 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中,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组别 实验现象(记录被染色的部位) A.除去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 B.剥去下半部树皮的带叶枝条 C. 带叶枝条(不做处理) 无染色部位 木质部染红,由下到上变浅。 木质部染红,越上越浅。 实验结论: 水分和无机盐在木质部的导管中自下而上运输。 5. 问题讨论: (1)若B、C组枝条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均被染色,而C 组树皮未被染色,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说明水分和无机盐主要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的。且水分和无机盐可由木质部横向运输到韧皮部。 A.除去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 B.剥去下半部树皮的带叶枝条 C. 带叶枝条(不做处理) (2)若将C组枝条进行纵切,纵切面上从基部到靠近枝条的顶端,染色变得越来越浅,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3)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答:说明水分和无机盐是自下而上运输的。 答:,水分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导管中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 由于根和茎中的导管是相互连通的,水分和无机盐被根尖吸收后,会进入根部的导管。接下来,再进入茎中央的导管。 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除一小部分留在叶肉细胞外,大部分需转送到茎、根、果实、种子等部位去。有机物在茎中又是怎样运输的呢? 在一木本植物上选一枝条,用解剖刀在枝条中部剥除约1 cm 宽的一圈树皮,露出木质部,如图所示。用刀轻刮木质部表面,然后用少许凡士林涂抹环剥部位。每隔一周观察并记录枝条环剥部位的变化。 经过一两个月后,切口上方的树皮将膨大而形成枝瘤。 有机物通过树皮自上而下运输的。剥去一圈树皮以后,由于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的通道被切断,有机物积存在伤口的上方,伤口上方部位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加快,树皮就膨大形成瘤状物。 树皮的韧皮部有筛管是上下相通的。叶制造的有机物是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的。 2.任意毁坏树皮会给树木带来什么不良的后果? 答:任意毁坏树皮可能导致叶片合成的有机物不能运输到茎和根,导致树木死亡。 1.道路两边的梧桐树干上扎了“针管”,注入的药主要成分是赤霉酸,是为了让树木少结果或不结果,从而减少果球脱毛,减少飞絮对人们的困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针管插入深度至茎的韧皮部 B.药液通过筛管由上往下运输 C.药液运输的动力是蒸腾作用 D.茎能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