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24912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同步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5-05-0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2次 大小:93697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秩序,同步
  • cover
(课件网)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导读】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战争与和平 ———并存与竞争 ———殖民体系崩溃 ———战争与和平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学习目标】 1.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2.课时学习目标 (1)水平1—2学习目标:能够对照地图,列举一战的三条战线和主要战役,从空间和时间上概述一战的进程;能够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要内容。 (2)水平3—4学习目标:能够通过史料与图表,分析一战的根源和性质;能够借助地图和文献史料,解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影响;能够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解战争的残酷性及其给人类文明带来的灾难。 材料一: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列宁《帝国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时代背景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急需进行资本输出 瓜分世界的狂潮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材料二:“德国人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邻国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国务大臣皮夫 国家 英 德 法 美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居世界位次 3 2 4 1 1914年殖民地面积(万平方千米) 3350 290 1060 30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变化。(根本原因) 新兴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时间: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美德工业实力超过英法 美德赶超英国,对原有殖民体系的不满,帝国主义内部矛盾逐渐激化 法国 英国 沙俄 争夺殖民地 贸易摩擦 领土争端,争夺殖民地 争夺巴尔干 争夺北非殖民地 奥匈 德国 意大利 同盟国 协约国 1914年的英国大舰队 1915年的德国公海舰队 帝国主义国家间,瓜分世界的斗争日益激烈,矛盾尖锐。 20世纪初,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材料三:“火药是干的,剑是磨过的,目标明确,力量集中,悲观者已经被赶走,我为我武装的人民干一杯。” ———德皇威廉二世 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盛行,社会舆论鼓吹战争。 极端民族主义者支持国家对外扩张,鼓吹国民对国家绝对效忠、爱国;宣传“民族优越论”,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称本民族利益受到对手损害,煽动民众的仇恨情绪,鼓噪用武力“自卫”,动员民众支持战争。 军国主义是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和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归纳:一战的背景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重新瓜分殖民地的争斗导致矛盾不断激化(根源)。 20世纪初,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形成,国际局势日趋紧张。 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意识形态上,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