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选必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选必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决 定 假设你穿越到了原始社会,请你规划一下作为你原始人的一天会干些什么?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课程导入 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一课 从食物采集 到食物生产 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和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食物来源 2.生产工具 3.生活方式 4.社会分工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一)旧石器时代:(距今300万年—1万年) 男性狩猎、保护领地, 女性抚育后代、采集食物(母系氏族) 采集植物、渔猎动物(食物采集者) 木器、骨器、石器(打制石器) ①迁徙、群居;②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食物来源 2.生产工具 3.生活方式 4.社会分工 (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 驯化野生动植物(食物生产者) 磨制石器 定居生活 男性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性从事家庭副业(父系氏族)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与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产者 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采集、渔猎 打制石器 迁徙群居、用火 女性主导 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磨制石器 定居生活、聚落 男性主导,女性从属 农业出现 (大约1万年前) 被动、从属 主动、改造 蒙昧时代 文明时代 食物来源 生产工具 生活方式 社会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 文明程度 材料1: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材料2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班固《白虎通义·号》 ④主要原因: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物。 ⑤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材料3 ③气候变迁的影响。 ①疾病困扰。 ②人口增长,食物短缺。 5.原始农业出现的原因: (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 地区 原始农耕 原始畜牧 西亚 东亚 美洲 小亚细亚:小麦、大麦原产地 距今9000年前,饲养绵羊、山羊 黄河中上游:粟的发源地 长江中下游:最早种植水稻 距今8500年前,贾湖居民饲养猪 河姆渡居民饲养猪、狗 中美洲:玉米、甘薯原产地 距今6000年前,南美驯化骆马 6.原始农业出现的表现: 【探究思考】世界主要农耕文明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特点:①多元中心、独立发展、多样性; ②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和大河流域附近。 (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 7.原始农业出现的意义: (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②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③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材料一:农业产生后才开始了社会生产,从此人类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被动局面,由消极地适应自然转向积极的改造自然,由自然的奴隶走向自然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