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下期高2023级期中考试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他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25年2月,社科院公布考古新发现:浙江下汤遗址呈现早期稻作农业:吉林大洞为东北亚最大旧石器时代晚期旷野遗址:甘肃寺洼遗址的发现助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由此推知( ) A. 早期的南方农业领先于北方 B. 中原华夏族已成为文明核心 C. 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特征 D. 当时我国已经迈入文明门槛 2. 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后,非常重视与西域的交往及商路的维护,洛阳城外设有专门接待西域商人的崦嵫馆,这些西域客商“乐中国风土,因而宅者不可胜数”,大量的西域客商留居长安经商。据此可知北魏( ) A. 民族关系融洽促进经济发展 B. 开放包容政策推动经济交流 C. 外贸税收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D. 商贸繁荣助力朝贡贸易兴起 3. 《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庚戌年,(越南)李朝圣宗皇帝神武二年(1070年)八月秋建文庙(见图),立孔子、周公及四配塑像,四季供祭,并让皇太子前来学习。建成5年后,又在文庙旁建国子监,后扩建为国学院。这表明( ) A. 中华文化辐射周边地区 B. 越南李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C. 儒家思想深入越南民间 D. 唐宋时期儒教开始向外传播 4. 蒙古西征以前,中国和欧洲的关系断续无常。经过蒙古西征,道远路通,往来频繁,凡持有牌符者,驿站皆供应招待。中国的发明如罗盘、火药、纸币等,因而传入欧洲,欧洲的基督教也自此东来。这反映了( ) A. 驿站系统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B. 人口迁徙影响区域文化形成 C. 元朝政策影响丝绸之路拓展 D. 战争客观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5.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学习日本,将西方学术译为“科学”;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将其音译为“赛因斯”,强调理性。这一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 A.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进步 B. 士人翻译水平有所加强 C. 思想近代化的逐渐加深 D. 民主科学逐渐深入人心 6. 20世纪60年代,社会上涌现出一批宣传画,其中以“女民兵”为主题的作品(如图1、2)深得人心。这些作品发表的目的是( ) A. 塑造当代女性的国家认同感 B.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 号召知识青年投身国家建设 D. 提升军队女兵的人数比重 7. 2024年11月,在四川三星堆博物馆进行的中法文旅年文化交流活动中,中法专家提出了“良好的展览设计应兼顾文物本身的价值与艺术表现力,激发参观者对背后知识的兴趣”的主张。其意在说明( ) A. 国际合作推动博物馆建设 B. 文化遗产利用要兼顾保护与创新 C. 中法文化同样具有多样性 D.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世界领先 8. 有学者指出,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但是这些“冲击”也给双方带来了许多灾难。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 文化交流阻碍了双方文明发展 B. 战争造成文化的碰撞与交锋 C. “冲击”拓展了游牧世界的范围 D. “冲击”对文明具有多重影响 9.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此自由民所提之证人不在近处,且在六个月中不能领到证人时,应受本案应得之刑罚:倘自由民向他人托交保藏时并无证人及契约,而其交藏之处否认之,则此不能作为起诉之根据。这体现了该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