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期中诊断测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客观题(共16小题,每题3分,满分48分) 1. 如图是出土于辽宁喀左西周青铜礼器———卷体夔(kuí)文蟠龙盖罍(léi),现为辽博镇馆之宝之一。蟠龙踞顶,夔龙及饕餮浮雕饰身,表情呆萌、圈足内凹。这一设计反映了( ) A. 权力与艺术的结合 B. 地域与生态的互映 C. 辽河文化的原生性 D. 祭祀礼仪的生活化 2. 两宋时期,广州在朝廷主导下修筑了集行政办公与商业居住功能的子城、以商业区为主的西城、以行政功能为主的东城。随着“蕃坊”区域不断扩大,港口与城市进一步融合,形成了“商业为主,行政为辅”的城市布局。这一布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坊市制度的瓦解 B. 经济格局的改变 C. 城市人口的增加 D. 海外贸易的繁荣 3. 清末,立宪派提出“革命瓜分论”,认为革命会导致内乱、损害列强商务、打破列强均势,从而引起中国被瓜分。革命派则认为,清政府的腐败统治才是中国遭受瓜分的根源,革命不是“召瓜分”的原因,而是“杜绝瓜分”的手段。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 A. 对列强瓜分中国原因的认识 B. 是否进行政治变革 C. 对挽救民族危机方式选择 D. 是否赞同学习西方 4. 1942年,日军在华北根据地推行“治安强化运动”。据一位民主人士观察,当年的晋察冀边区某县政府委员中共产党员占比从33%升至40%,面对“三三制是否名存实亡”的讨论,边区政府回应称,新增党员委员均为“带领群众坚壁清野的民兵队长”和“组织妇女支援前线的妇救会主任”。这体现了( ) A. 中间派势力已无法适应抗战需要 B. “三三制”原则的适应性调整 C. 根据地民主建设出现新理论框架 D. 中共探索新型政权组织形式 5. 1965年7月,中科院三线藏书基地定址成都和西宁,“截止到1966年1月,已将西、俄文图书复份7200种,储备外文期刊复份691种,满铁资料39000多种和线装善本书、地方志8000多种,合计120余吨分别运往西宁和成都”。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图书内迁( ) A. 源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B. 旨在实现东西部文化均衡发展 C. 致力于培养技术与管理人才 D. 与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相适应 6. 古代印度通过界限严格的种姓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在古代埃及,法老被视为神明,并设立官员阶层以处理国家及地方的政务;而在古代希腊,诸多城邦的公民通过选举、轮流坐庄等方式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早期世界文明政治格局的多元主要源于( ) A. 农耕畜牧业产生的时间 B. 东西方文明的地理障碍 C. 宗教信仰体系存在差别 D. 自然环境生产生活差异 7. 902年,日本朝廷发布命令,禁止宫廷贵族私占新开垦的田地,禁止“百姓以田地舍宅卖寄权贵”,同时申明“原来相传为庄家,券契分明,无妨国务者,不在此限”。该命令意在( ) A.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 维护朝廷经济基础 C. 取缔封建庄园经济 D. 规范民间商贸行为 8. “城市里尸横遍野,乡村中土地荒芜,劳动力极度匮乏。许多领主不得不提高雇工的工资,甚至放宽了对农奴的人身限制。”———14世纪中叶一位佛罗伦萨编年史家的记录问题:上述材料描述的瘟疫对欧洲社会产生的最深远影响是( ) A. 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B. 促进了西欧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 C. 加速了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的瓦解 D. 引发了近代医学科学的革命 9. 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