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学习目标 1.了解歌行体的特点,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忧国忧民) (涉世不深)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春望》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唐代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暴风雨把杜甫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导致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诗人眼睁睁地看着妻儿挨冻受饿,然而诗人却没有怨天尤人,他心中所挂念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同样遭遇的寒士。也正因如此,诗人在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下,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是一首叙事抒情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叫做“歌行体”,是由古代的乐府诗歌发展而来的。 古体诗的句式、用韵特点 歌行体 歌行: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特点:1、篇幅可短可长; 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 5、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 我们学过的非常有名的乐府诗歌有《木兰诗》,这种古体诗多为七言,也有杂言,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长短不一的句式,用韵也较自由。内容多为叙事,与近体诗不同。 ①楚辞体 ②乐府诗 ①律诗;②绝句。 古体诗 近体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1.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并分析“我”的情感。 内容探究 秋风破屋 群童盗茅 屋破漏雨 愿得广厦 焦灼痛苦 无可奈何 痛苦难眠 胸怀天下 诗歌赏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chóng cháng zhuǎn háo juàn ào 三重茅: 多层茅草。 挂着,挂住。 高。 沉到池塘水中。 沉塘坳: 挂罥: 长: 【译文】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沉到池塘水中。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