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35207

第51练 化学平衡状态 课时作业(含答案)2026届高三化学一轮总复习

日期:2025-05-08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7次 大小:1254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答案,一轮,化学,高三,2026届,作业
  • cover
第51练 化学平衡状态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iHCl3(g)SiH2Cl2(g)+SiCl4(g)。Qc表示某时刻的浓度商,K为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下列情况能说明该反应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 Qc=K B. 体系内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C. SiHCl3、SiH2Cl2、SiCl4同时在容器中存在 D. 单位时间内消耗2n mol SiHCl3,同时生成n mol SiH2Cl2 2. (2025·盐城五校联考)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因合成氨工业化而获得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现向一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N2和3 mol H2,在一定条件下使该反应发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生成3 mol H—H的同时生成6 mol N—H,说明该反应已处于平衡状态 B. 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N2、H2和NH3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等 C. 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N2、H2和NH3的反应速率之比为1∶3∶2 D. 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都为0 3. (2025·响水中学高三月考)恒温下,在一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A(g)+3B(g)2C(g),下列情况一定能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 每消耗1 mol A同时有2 mol C生成 B. v(A)∶v(B)∶v(C)=1∶3∶2 C. 混合气体的总压不再变化 D. 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二、 非选择题 4. (2024·苏州高三下三模)工业上还可以利用硫(S8)与CH4为原料制备CS2,S8受热分解成气态S2,发生反应2S2(g)+CH4(g)===CS2(g)+2H2S(g),某温度下,若S8完全分解成气态S2。在恒温密闭容器中,S2与CH4物质的量比为2∶1时开始反应。 当以下数值不变时,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的是_____(填序号)。 a. 气体密度 b. 气体总压 c. CH4与S2体积比 d. CS2的体积分数 5. (2024·盐城联盟校高三上第二次联考)一定条件下,NO2与SO2反应生成SO3和NO两种气体:NO2(g)+SO2(g)SO3(g)+NO(g),将体积比为1∶2的NO2、SO2气体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 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 a. 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b. 容器内气体密度不变 c. SO3和NO的体积比为1∶1而且保持不变 d. 每生成1 mol SO3的同时消耗1 mol NO 6. NO2与CO在催化剂条件下的反应为:4CO(g)+2NO2(g)4CO2(g)+N2(g),下列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填字母)。 A. CO2(g)和N2(g)的比例保持不变 B. 恒温恒容,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C. 恒温恒压,气体的体积不再变化 D. v(NO2)正=2v(N2)正 7. (2024·宿迁期中)下列可证明反应:I2(g)+H2(g2HI(g)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填序号)。 A. 1个I—I断裂的同时有2个H—I断裂 B. 反应速率:2v(H2)=v(HI) C.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颜色不再变化 D. 条件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8. (2024·南京、盐城二模)二甲醚(CH3OCH3)在未来可能替代柴油和液化气作为洁净液体燃料使用。工业上CO和H2为原料生产CH3OCH3的新工艺主要发生三个反应: ①CO(g)+2H2(g)CH3OH(g) ΔH1=-91 kJ·mol-1 ②2CH3OH(g)CH3OCH3(g)+H2O(g) ΔH2=-24 kJ·mol-1 ③CO(g)+H2O(g)CO2(g)+H2(g) ΔH3=-41 kJ·mol-1 新工艺的总反应为3CO(g)+3H2(g)CH3OCH3(g)+CO2(g) ΔH (1)总反应平衡常数表达式为_____;ΔH=_____。 (2)增大压强,CH3OCH3的产率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平衡常数将_____。 (3)原工艺中反应①和反应②分别在不同的反应器中进行,无反应③发生。新工艺中反应③的发生提高了CH3OCH3的产率,原因是_____。 (4)当上述反应体系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达到平衡时,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_____(选填编号)。 a. 反应室内气体密度保持不变 b. 反应速率之比存在关系:3υ(CO)生成=υ(CO2)消耗 c.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