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四单元测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政府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在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袭扰。这些举措( )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2.下图是1954年在广州市横枝岗汉墓出土的玻璃碗,经科学检测,此文物是钙钠成分玻璃,与古代中国生产的铅钡成分玻璃不同,应产自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这说明( ) A.草原丝绸之路的贸易繁荣 B.罗马的玻璃技术远超中国 C.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交流 D.当时罗马文化领先世界 3.自汉代以来,“葡萄”在中文文献中有“蒲陶”“蒲桃”“蒲萄”“葡桃”等不同表述。对“葡萄”一词的来历主要有以下不同说法,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 源自本土 李时珍认为葡萄“可以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 源自 波斯语 “budawa” 音译 “安息(今伊朗高原一带)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蒲陶酒。” ———《史记》 安息帝国是东西陆路的要冲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间站 一些北方方言“葡萄”发音类似“budao” A.本土说因李时珍的权威性毋庸置疑 B.《史记》记载超出本国范围,没有参考价值 C.客观历史因为时代久远而无法厘清 D.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有助于接近历史真实 4.大蒜原产欧洲南部和中亚,汉代王逸《正部》中记载:“张骞使还,始得大蒜、苜蓿”,1990—1991年于敦煌悬泉置遗址采集到大蒜标本三件,现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这说明丝绸之路( ) A.推动区域间物种的传播 B.初步构建起全球化市场 C.有利于中西科技的互鉴 D.促进了西域经济的繁荣 5.根据国外陶瓷考古发现,宋代瓷器在亚洲的日本、朝鲜、印度、叙利亚等地,非洲的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甚至索马里都有不等数量出土。这主要说明( ) A.宋代制瓷技术高超 B.宋代对外交往频繁 C.宋与埃及直接往来 D.海上丝绸之路范围广大 6.“丝绸之路”以丝绸贸易而得名。近几年,有学者提出了“丝绸之路也是一条‘写本之路’”的论断。写本是指书写在简牍、纸张等载体上的文献,又称抄本。这些写本文献的存在( ) A.重现了丝路贸易的兴盛 B.体现了书法艺术的变迁 C.得益于纸张的发明普及 D.可作为中外交往的凭证 7.妈祖是宋代以来沿海地区船工、商人和渔民等共同信奉的海神,明清时期,在日本、泰国、缅甸等地也出现众多奉祀妈祖的宫庙。据此可知( ) A.妈祖文化随海外活动逐渐传播 B.明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不断提高 C.妈祖成为南洋地区的国家信仰 D.东南沿海居民热衷于海外拓垦 8.下面为1965—1995年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示意图。此图表反映( ) A.世界贸易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处境恶化 C.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贸易的发展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冲突加剧 9.2018年有媒体报道:世界贸易组织决定成立一个仲裁小组,调解六个国家和欧盟与美国之间由于美国对钢铝产品加征关税而引起的争端。这说明世界贸易组织( ) A.消除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 B.是解决贸易争端的唯一机构 C.顺应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D.促进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0.兴起于17世纪的中俄“万里茶道”,其路线是从汉口出发,北上经过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地,进入俄国,最远到达13 000多千米外的圣彼得堡。这条商路( ) A.与“草原丝绸之路”线路一致 B.是当时中西商业交流的唯一通道 C.将中国饮茶文化风俗传至欧洲 D.打破了中欧之间贸易隔绝状态 11.17世纪以来法国贵族开始接触到来自中国的工艺品和文献,使启蒙思想家开始推崇中国的文化与思想,欧洲开始以法国为中心对中国文化与思想的研究。到17世纪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