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40978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日期:2025-05-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0次 大小:562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学期,语文,第一
  • cover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八年级下册第1~3单元。 5. 难度系数:0.78。 6.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知识综合(共20分)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勤于劳动、善于创造是中华民族最为鲜明的伟大品格。从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A)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B)(巧夺天工/鬼斧神工)的农业景观;从热闹非凡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名片”,zhāng____显着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精神追求,而劳动教育正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如何让中华民族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学生中传承弘扬,源头活水就在于文化的精神指引。这样的精神指引在新时代,让学生在劳动中切身感知和找寻到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正是由于对劳动的崇尚与尊重,因此我们才拥有了中华文明的辉煌,拥有了今天举世zhǔ___目的成就。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zhāng显( ) 举世zhǔ目( ) (2)A处应填的标点是_____,B处应选的词语是_____。 (3)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后将正确句子写出来。 2.(8分)名句名篇默写。 (1)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微君之故,_____?(《式微》) (3)_____,悠悠我思。(《子衿》) (4)_____,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5)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化用“临渊羡鱼”这一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一扫离别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力量的诗句是:_____,_____。 3.(6分)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外国语学校八年级拟定于下周四16:00在博雅厅开展“读经典·咏诗词”活动,届时将邀请我校对古诗词颇有研究的葛老师为大家开设一个讲座,品味古诗词之美。 (1)在讲座过程中,葛老师提到了诗词中常见的意象“雨”,准备请同学们把写“雨”的古诗编辑成集,请你帮助他们积累两句含“雨”的完整诗句。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2)讲座进入现场提问环节。有一同学向葛主任提问:“葛老师,您好!我觉得古诗词距离今天太久远,与当今时代脱节了,读起来又不大好懂:我们现在学习时间紧,任务重。那么您认为我们再抽出时间读古诗词,是否值得?意义又何在呢?”假如你是葛老师,你会怎么回答? 二、阅读理解(共50分) 4.(8分)阅读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一)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1)这段文字选自_____所著的《经典常谈》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