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41420

5 大自然的语言 同步练习(学生版+答案版)

日期:2025-05-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74次 大小:3658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大自然,语言,同步,练习,学生,答案
    第二单元 5 大自然的语言 1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cǎo mù rónɡ kū、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 huā xiānɡ niǎo yǔ,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cǎo mù rónɡ kū 草木荣枯  huā xiānɡ niǎo yǔ 花香鸟语  (2)与文中加点词“传语”中的“传”读音相同的一项是(A) A.传颂   B.传记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草长莺飞,去油菜花丛里捉迷藏,在田野上游戏奔跑,和同伴比赛爬树……这些童年趣事令人记忆犹新。 B.北方的深秋,夜渐寒凉,秋霜一遍遍打过,曾经的绿草如茵,也渐渐染上白霜的色彩,变成衰草连天。 C.一路风雪载途,使得他们对这趟旅行十分不满。 D.去年暑假,我们从巴中去了西双版纳;今年暑假,我们又将周而复始地从巴中出发去海南三亚。 3选出下面语段各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 (C)   (A)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B)它是上古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识物候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C)二十四节气不仅具有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还能有效指导农耕生产。(D)2016年,它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下列谚语中,与其他三项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B) A.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B.清明前后,栽瓜种豆。 C.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D.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孕育果实”“衰草连天”“草长莺飞”依次是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 B.“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个句子中“翩然”作定语。 C.《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 D.《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大自然的语言,即物候现象。 6请仿照下面画线句,再续写两个句子。   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飞行中,我们读出了集体的力量;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示例一:从冰雪的消融中 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 从古树的年轮中 我们读出了生命的苍劲 示例二:从蜜蜂的飞舞中 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 从小草的破土而出中 我们读出了生命的伟大  【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6~10段,回答问题。 7本部分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 答: 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8第9段“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一句中的“一定”能否删掉 为什么 答: 不能删掉;“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的高度都如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9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答: 分类别;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  【拓展阅读】   物候现象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物候的南北差异》一文,通过对物候现象的解读,展示了南北地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物候的南北差异 竺可桢 ①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我国疆域辽阔,在唐、宋时代,南北纬度亦相差30余度,物候的差异自然很分明。往来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诗人已可辨别这点差异,至于放逐到南岭以南的柳宗元、苏轼,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了。 ②秦岭在地理上是黄河、长江流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