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43039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05-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3次 大小:73617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历史,纲要,中外,必修,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创新 ———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 中国古代的四次制度革新 夏商周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宗法分封成就“家国一体” 秦汉 大一统郡县制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隋唐、宋 制度更新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格局 晚清 面对外界压力进行了社会变革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吐故纳新 推陈出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服务于大一统的制度生长 “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变化 创新 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现实主义 乐天 香山居士 长恨歌 诗王 琵琶行 唐朝 建立 贞观 之治 贞观 遗风 开元 盛世 唐朝 灭亡 安史之乱 一 选官制度的创新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选官制度的演变 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商周时期 战国—秦朝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 血缘 军功 品行才能 家世、道德才能→门第 考试成绩 选官 方式 选官 标准 历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察举制按照人口多少分配名额,有利于增强对中央政府的认同,增强凝聚力; 实施后期被地方所垄断,当时的人可以通过作弊的方式通过察举而当官,加深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油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乐府诗集》 察举制 察举制不再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失去了社会基础,被世家大族所操纵,干预选官的过程和结果。 历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九品 中正制 曹魏时实行九品中正制,由朝廷官员兼任各级中正,将人才依古制分为九等,原来意图只是为了便于铨选,并将用人权集中于朝廷手中,防止、抵制当时世家大族的“浮华”结党之风。后来,朝廷却对世家大族加以拉拢、依靠,九品中正制也就逐渐变质。九品中正制的变化根源于(  ) A.世家大族价值观发生嬗变 B.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朝廷丧失对社会的控制力 D.不同阶层间流动的加速 B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弊端:选拔范围主要集中在士或世家大族 历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 ———钱穆《历代政治得失》 针对上述弊端,统治者做了哪些调整? 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钱穆《历代政治得失》 启用寒门士子,增加文化考试 科举考试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2.发展历程: 1.背景:士族腐朽,庶族地主兴起,参与政权。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 科举制 科举考试新在哪? 政权开放 阶层流动 公开:自由报考 公平:考试才学 西方学者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说:唐代科举制是作为中国文明伟大成就之一的量才录用的文官制度的真正开端。作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给予肯定是因为它(  )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考试选拔官员更为公正 C.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D.打破了贵族的特权垄断 B 3.科举制的作用: 积极作用:公平公正、阶层流动、价值观念、重学风气、统治基础、官员素质、加强君权、巩固统一等 消极作用:a.禁锢思想,压抑个性 b.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发展。 当然,科举制度亦有自身的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