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统编版|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新成就。 制度之变 选官制度 西周:世卿世禄制 秦朝:军功爵制 汉朝: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唐朝:科举制 中枢制度 汉武帝前: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后:中外朝制度 东汉:三公和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三省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 赋税制度 魏晋时期:租调制 唐初(780年前): 租庸调制 唐中后期:两税法 时空定位 01 02 03 门第与才学的博弈--走向公平的选官制度 皇权与相权的博弈--走向成熟的三省六部制 中央与地方的博弈--走向简约的赋税制度 目录 CONTENTS 第 部分 壹 选官制度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 隋唐时期———科举制 一、门第与才学的博弈--走向公平的选官制度 血缘关系 商周时期 世卿 世禄 军功 战国-秦朝 品行才能 汉代 魏晋南北朝 军功 爵制 察举制 隋唐至清 阶段 标准 方式 世袭 建立军功 推荐 ? ? ? ? 选官制度回顾 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司马光《资治通鉴》 一、门第与才学的博弈--走向公平的选官制度 1、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 (1)背景:①汉末动荡,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 ②抑制地方大族,集权中央; ③察举制自身弊端,不适应选拔需求 (2)选拔方式:品评官(中正官)评定、推荐 (3)特点:初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主要看重家世 (4)影响:①初期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高门(上品) 寒门(下品) 材料1: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2: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一、门第与才学的博弈--走向公平的选官制度 2、隋唐时期———科举制 材料1:梁末之乱,为永嘉南渡后一大结局,南朝士族在经过数百年腐化之后,于梁末被全部消灭。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材料2: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3:“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此前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之不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投牒自列...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之举而不得。”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背景 ①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失去存在基础 ②寒门庶族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 ③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④为了招揽有识之士 思考:九品中正制为何转向科举制? 一、门第与才学的博弈--走向公平的选官制度 2、隋唐时期———科举制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活动一】:阅读教材,你能理清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吗? 一、门第与才学的博弈--走向公平的选官制度 2、隋唐时期———科举制 02:00 01:59 01:58 01:57 01:56 01:55 01:54 01:53 01:52 01:51 01:50 01:49 01:48 01:43 01:42 01:41 01:40 01:39 01:38 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