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 【经典永流传】 观刈麦(节选)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锦书】 【微赏】“惜”字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把劳动人民劳碌与痛苦的心理刻画地细致入微,深入底蕴,深刻地揭示了诗歌的主题。 一课一赏·忧国忧民 夯基厚积致远 1.正字音 逾(yú)墙 邺城戍(shù) 积累 老妪(yù) 晨炊(chuī) 幽咽(yè) 助记 挂罥(juàn) 塘坳(ào) 俄顷(qǐnɡ) 布衾(qīn) 广厦(shà) 大庇(bì) 两鬓(bìn) 冰辙(zhé) 翩(piān)翩 口称敕(chì) 2.明字形 石háo(壕)村 前zhì(致)词 唇焦口zào(燥) 归来yǐ(倚)杖 突wù(兀) 伐xīn(薪) 心忧tàn(炭)贱 一丈línɡ(绫) 3.默名句 (1)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 (2)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3)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 (4)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5)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6)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 (7)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 警示 4.记常识 (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人尊称为“ 诗圣———,他的诗被称为“ 诗史———。代表作有“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2)白居易,字乐天,号 香山居士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 诗魔———之称。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等。 积累 形近意远 戍(shù)守 戍:(军队)防守 戊戌 (wù xū) 戊:天干第五位 戌:地支第十一位 戎(rónɡ)装 戎:兵器;军事、军队等 速记:点戍(shù)横戌(xū)戊(wù)中空,十字交叉念作戎(rónɡ)。 助记 “咽”音巧记 小明哽咽(yè)着对妈妈说:“我咽(yān)喉疼痛,实在咽(yàn)不下东西。” 警示 “愿”非“怨” ———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卖炭翁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心忧炭贱愿天寒”,尽管冻得发抖,却一心盼望天气更冷。因此“愿”不能写为“怨”。 聚焦探本究源 【重点探究】 1.[结构特点]《石壕吏》仅用120字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简要分析诗歌构思上有何妙处。【多】 本诗情节精练,明写和暗写相应,构思巧妙。从诗题看差役是主要人物,但作者对他用了暗写,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其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苦苦陈情,句句都是被逼而言,差役之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2.[感知形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形象 仿照示例来概括分析。 示例: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可知杜甫年老体弱。 (1)由“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可知杜甫生活贫苦;(2)由“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可知杜甫忧心国事;(3)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知杜甫关心天下寒士;(4)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知杜甫胸怀博大。 3.[赏析语句]请结合诗意,从描写角度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诗。【巧】 运用了心理描写和对比描写,卖炭翁“衣正单”却“愿天寒”,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可怜”二字,也表现出诗人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 【难点突破】 [比较阅读·教材母题变式]《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其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所不同。《石壕吏》只是“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