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61239

第一单元 2 致云雀 教案

日期:2025-05-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7次 大小:40202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一,单元,云雀,教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致云雀 教学目标 1.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雪莱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语言,感受不同译本下的语言风格。 评价目标 1.阅读、感知诗歌,提炼诗句关键信息(关键句子、词语)。 2.分析不同译本对理解诗歌的作用。 3.通过不同译本的比较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不同译本对诗人情感表达的传递。 难点:了解浪漫主义诗歌风格,联系创作的时代文化背景与形象特征解读诗歌意蕴。 教学方法 教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致云雀》的多个中文翻译版本。 【导入新课】 有人说,诗歌是不能翻译的。因为诗歌这种文体过于特殊,只要脱离了原作的语言,翻译后的诗就失去了韵味。但是一些诗作名篇恰恰因为有好的译本才更加出名,为世界上的其他人所知。比如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名篇《致云雀》,如果没有译本我们难以读懂作者的思想。不过这首诗也有不同的翻译版本,那么不同的译本对原作的理解是否有所不同呢 哪一种译本能更好地展示作品的原貌呢 接下来,我们从《致云雀》的两个影响最大的译本———江枫和查良铮的翻译作品,看看有何不同。 (课前发放两种译本的内容以及译者的介绍材料,供大家提前阅读。) 【课堂辩论任务】 1.辩题一:两个译本,你认为哪个更出色 请建立你判断的标准。 提示1:这里侧重比较两个译本的不同,让学生说说更喜欢哪一个,以及理由。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形式、节奏、韵律、语言(语句的不同)几方面来谈,要结合具体语句内容来说,不能泛泛而谈。 提示2:学生可以结合有关雪莱的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哪一个译本的语言更贴合作者的想法。翻译者的个人学识,理论主张,社会文化背景,主流意识形态等因素都会影响翻译的结果。 提示3:辩论的基本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确一般的翻译原则,即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理论,又称“三难原则”。该原则最早出自严复译著《天演论》中的“译例言”,其中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指意思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畅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2.辩题二:翻译作品是不是越靠近原著越好 提示1:这里提醒学生逆向思考,原作和翻译作品之间的差距大不大,会不会影响我们理解文本本来的意思,怎样去缩短这种差距,语言之间的传译对意思的表达有多大程度的影响。 提示2:翻译,其实就是对文本的二次加工,本质上翻译作品不可能再同于原版本。原作品的审美价值让渡给了翻译作品的审美价值。这里主要启发学生去思考,没有标准答案。这也提醒我们,在阅读外国作品时,要谨慎选取译本。  1.学会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体系,从而形成评价时的逻辑自洽能力。 2.观察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如何。 本节课旨在通过了解不同版本的翻译作品促进学生对诗作的理解,逆向思考。以往我们都是直接看到外国诗歌的翻译内容,现在是将译作与原作进行对照,启发学生思考。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可能因译作的不同而有多种诠释,进而影响对原意的传递。这样,可以较有深度地、较为全面地解读作品的本意。 选一首中国诗歌(古诗、现代诗均可),将其翻译成外语(古诗需先翻译成白话文,而后再译为外语),注意译文诗歌的形式(字句长度、押韵、节奏)与原作保持相对一致。将翻译过程中的思考、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记录下来。 致云雀 原文译文 致云雀 如何来调控辩论的节奏与秩序,考验教师的应变能力。 1.丁杨,孔祥国,《论雪莱<致云雀>中音美、形美、意美的有机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