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与 妻 书 学习目标 1、学习革命前辈牺牲自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2、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 3、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林觉民简介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人,生活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清末,早年就志存高远,立志反清革命,19岁结婚,20岁留学日本,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4月27日参加广州起义失败,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这封信是他在广州起义前三天,以必死的决心给妻子陈意映写的一封“绝笔书”。字里行间,既有对妻子至真至诚的纯洁爱情,又有决意为国赴难的爱国情怀,内容感人,广为传诵。 与妻书又名绝笔书 被誉为天下第一情书 陈意映 林觉民 林觉民一家 写作背景 这封信是林觉民烈士在起义前三天的夜里写的。以必死的决心给妻子陈意映写的一封“绝笔书”。陈意映,是名宦陈若霖的后裔。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封信,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为了安慰她,也为了保住她腹中的孩子,林家用过继的办法,把林觉民哥哥的一个女儿过继给陈意映,取名叫林暖苏。林暖苏多少慰藉了陈意映悲伤的心,几个月后,“腹中之物”降生人间,取名仲新。但由于陈意映一直不能走出失去丈夫的悲伤,再加上生活变得艰难,两年后(1913)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陈意映去世后,林仲新由祖父抚养。 听读:听准读音,听准节奏,听出感情,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卿( ) 晤( ) 彀( ) 恸( ) 语( ) 婉( ) 嗟( ) 虐( ) 称心快意( ) 必不能禁( ) 使之肖我( ) 依依旁汝也( ) 念六夜四鼓( ) qīng wù gòu tòng yù wǎn jiē nüè chèn jīn xiào bàng niàn 课文朗诵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说明与妻书的原因和心情:“与汝永别”,“忍悲为汝言之”。 第二部分(2~4):阐述“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情感。 第三部分(5~8):再诉“吾至爱汝”的衷情以及“吾不能舍汝”的永别的哀痛。 1、第一自然段说,“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向妻子解释的? 一方面表明他是爱妻子的;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不忍当前时势,愿“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课文内容探究 2、第二自然段中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而在第四段又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是简单的重复,还是论述的深入?是论述的深入。第一次向妻子解释,是在概括的述说后得出的结论;第二次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是在详细叙述钟爱之情以及与当时形势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 3、“汝忆否”说明作者的思绪由现实回到了过去。那么,作者回忆了几件事情,这些事件具体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给回忆的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提到了三次“忆”:汝忆否,回忆,又回忆。 写了三件事情:生死之论;月夜诉衷情;醉酒解痛。 4、作者回忆这些事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表达对妻子眷恋之深,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5、“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