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六单元 联读教学 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题破山寺后禅院》 《送友人》】 学习目标 1.了解两首诗的创作背景,熟读并背诵全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掌握诗歌的字面意义及深层意境,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3.通过朗读训练,把握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学会从语言、意象、手法等角度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陶冶美的情操。 常建(708年-765年),字少府,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祖籍邢台(根据墓碑记载)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期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病故,时年五十八。 创作背景 本诗选自《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禅院,寺院。江苏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胜,现已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是佛教寺院,景致迷人。由于诗人仕途失意,所以寄情于山水,游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 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 即后院,僧人居住区。 文学常识 识 题壁诗 题壁诗始于两汉,盛于唐宋。汉代以后,题壁者代不乏人。南北朝时期,题壁诗渐多。唐代,题壁诗骤然大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 就内容而言,题壁诗皆有感而作,是有所寄托的。大致可分如下类型:第一,政治抱负。这类诗大多对现实不满,不平则鸣。第二,生活困难,乞求得到社会赞助,题诗于壁,广而告之。有的甚至带有商品性质,题诗者据以牟利。第三,志趣爱好。有些诗颇富哲理,堪称警句。 苏轼的《题西林壁》、林升的《题临安邸》等,都是流传千古的题壁诗。 朗读全文 要求: (1)认真听本文的音频,注意听语句的节奏、停顿和重低音; (2)把握节奏,合理停顿,五言诗常规节奏:采用“二二一”或“二一二”停顿; (3)闭目想象诗中画面(古寺、曲径、花木、潭影),朗读时身临其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语气轻快,语调上扬 语速放慢,声音轻柔 前句稍扬,后句下沉 音量渐弱,尾音绵长 疏通文意 壹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早上的太阳。 弯曲的小路 幽静 僧人居住房舍。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使……高兴。 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使……空。 指各种声响。 只留下。 指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内容分析 贰 (1)阅读诗的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说一说首联写了哪些内容?赏析首联中“入”、“照”运用的妙处。 首联点明了时间、地点,写出古寺清新幽静的环境。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内心充满探索的兴致与轻快。 内容分析 贰 (1)阅读诗的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说一说首联写了哪些内容?赏析首联中“入”、“照”运用的妙处。 “入”字以简洁的动词勾勒出诗人由外而内、由世俗步入佛门净地的过程,既暗示古寺的幽深,又赋予读者跟随诗人脚步的代入感。 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