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69503

【核心素养】3.5.3 感觉的形成(一、视觉) (教学设计)--冀少版(2024)生物七下(含教学反思)

日期:2025-09-29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1次 大小:731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学,七下,生物,2024,少版,教学设计
  • cover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冀少版生物七下3.5.3《感觉的形成(一、视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冀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三节《感觉的形成》的第一部分《视觉》。教材主要介绍了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视觉的形成过程。先通过展示眼球模型等方式,让学生直观认识眼球各部分结构,再结合示意图、视频等阐述视觉形成的原理,最后介绍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用眼习惯 。它建立在学生已学习神经调节基本方式等知识的基础上 ,是对人体感觉器官中视觉的深入探究。视觉是人体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对理解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着关键意义,也为后续学习其他感觉及人体生理功能调节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充满好奇心,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且经过之前的生物知识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和学习方法 。对于视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眼球的精细结构以及视觉形成的复杂生理过程,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发展阶段,需要教师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生动的实例引导,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概述眼的结构与功能,阐述视觉形成的过程,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对所获得的证据进行分析、概括,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探究近视或远视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态度责任:认同爱眼、护眼的重要性,形成珍惜健康、热爱生命、关爱视障人士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概述眼的结构与功能,阐述视觉形成的过程,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2.通过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对所获得的证据进行分析、概括,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 难点: 1.通过探究近视或远视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2.认同爱眼、护眼的重要性,形成珍惜健康、热爱生命、关爱视障人士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上学路上,远处有耸立的高楼和挺拔的树木,近处有川流不息的车辆,身边有一起前行的同学,这一切的美好都是我们通过眼睛看到的。我们的眼睛是怎样看到这些美景的 视觉是怎样形成的 展示新课标要求及学习目标 观看图片,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对视觉形成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齐读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任务一:寻证据.观察:眼球结构模型 展示眼球模型,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详细介绍眼球的基本结构,包括角膜、巩膜、虹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强调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播放一段关于眼睛结构和功能的科普短视频,让学生对眼球的结构及视觉的形成有初步的了解。 利用PPT展示各结构的微观图片,讲解它们的功能,重点讲解晶状体的折射作用以及视网膜上感光细胞的功能。 提出问题:“如果把眼球比作一台照相机,那么眼球的各部分结构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哪些部件? 仔细观察眼球模型,跟随教师的讲解,认识眼球的各部分结构。 认真听讲,理解各结构的功能,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内讨论并回答。 通过直观的模型展示和微观图片,让学生对眼球结构有清晰的认识;类比生活中的照相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眼球各结构的功能,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重点。 任务二:学习视觉的形成 通过视觉形成过程的视频及图片,同时结合板书,逐步讲解视觉形成的过程:外界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折射光线)→玻璃体→视网膜(形成物像,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视神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