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74457

【高考押题卷】2025年新高考I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冲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解析)

日期:2025-05-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5次 大小:10949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考,考前,阅读,文本,连续性,冲刺
  • cover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20小题) 1.(2025 德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日照考察时指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强调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那么,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理解“幸福”的呢? 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幸福是主观追求与客观创造的统一。在马克思之前,学者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将幸福理解为人的感性体验,强调感官快乐的感觉主义幸福观;其二,将幸福理解为人的精神愉悦,强调人的德性及内在追求的理性主义幸福观。那么马克思所理解的幸福———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创造的统一,是如何实现的呢?马克思的回答是“实践”。在实践中,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对象世界相互作用,一方面,世界在人的实践中成为“人化的”世界,人通过实践不断创造出满足人的生存发展所需的客观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不仅使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与发展,而且感受到主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正是人的实践活动,现实地把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创造联结起来、统一起来,人们在创造性实践过程中不断获得幸福、累积幸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实践幸福观。 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幸福是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的统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幸福的关键所在。马克思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更不可能实现幸福,因此物质富足是幸福的基本条件。但是片面地、一味地追求物质和财富并不会带来人的幸福,反而会落入资本拜物教的深渊。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沦为资本的附属品,受到资本的裹挟与支配,成为金钱与资本的奴隶。人的发展需要被片面化、膨胀化为物质主义,丧失了对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及对丰富多彩生活的追求。物质贫乏不是幸福,精神空虚也不是幸福。幸福是人的身心协调,既需要物质富足,也需要精神富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全面幸福观。 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幸福是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根本立场和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强调,要把个人的幸福同社会的进步、人类的解放紧紧结合起来,共产党人把为人民而奋斗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所以马克思将实现全人类的自由与幸福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宣誓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面对家人如何理解幸福的提问,马克思的回答是“斗争”。正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所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不仅个人获得解放和发展,完成了“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而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个人幸福与社会进步、人类发展实现统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人民幸福观。 (摘编自《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幸福”》) 材料二: 幸福不是悬置的:人性是幸福观的逻辑起点。 “任何民族的伦理传统的根源都是一种关于人性的看法。”在马克思和亚里士多德那里,幸福不是抽象的、孤立的概念,他们对幸福的诠释是建立在人性理论基础之上的,这样,幸福就不再是一个浮空的悬置,而是有其逻辑起点。 亚里士多德看到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并且天才地揭示了社会性对于人的重要意义。而马克思更为准确地揭示了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体的幸福与城邦的幸福是相结合的,既然人是一个理性的、社会的、政治的动物,“城邦在本性上先于家庭和个人”,个人幸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