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冀少版生物七下3.5.4《运动的完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运动的完成》是冀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本章节处于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这一单元中,运动的完成涉及人体多个系统的协调配合,是对之前所学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知识的综合运用与深化。通过学习运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运动的产生过程,学生能够从宏观层面理解人体如何通过各部分结构的协同作用来实现运动这一基本生命活动,同时为后续学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等相关内容奠定基础,在整个初中生物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他们对直观、生动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且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自身的运动现象较为熟悉,但对于运动背后的生理机制缺乏深入理解。在之前的生物课程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人体的基本结构层次等知识,这为学习运动系统的组成和运动的完成原理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然而,运动完成过程中肌肉、骨骼和关节的协同关系以及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较为抽象,需要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探究、直观演示等,帮助学生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描述运动系统的组成及运动的过程,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体验屈肘和伸肘活动,提升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解剖鸡翅,观察鸡翅的运动系统,学习动物解剖的基本方法,提高生物学实验操作能力。 态度责任:认同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描述运动系统的组成及运动的过程,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2.通过体验屈肘和伸肘活动,提升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难点: 1.通过解剖鸡翅,观察鸡翅的运动系统,学习动物解剖基本方法,提高生物学实验操作能力。 2.认同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球速快、变化多的乒乓球运动在我国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被誉为“国球”。高水平的乒乓球运动员能从各种角度精准而灵活地接发球。那么,人体是怎样完成这些动作的呢 展示新课标要求及学习目标 参与讨论,根据生活经验发表对人体完成动作的初步看法。 齐读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创设情境,从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运动场景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运动的完成。 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任务一:寻证据.实验:屈肘和伸肘 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先让学生将右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前,用左手摸上臂前面的肌肉,然后慢慢屈肘,观察肌肉变化并按压感受硬度变化,反复操作。2. 要求学生参照教材图示,找到自己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感受屈肘和伸肘时这两块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状态。3. 提出问题:“在屈肘和伸肘动作中,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分别起到什么作用?一块骨骼肌能独立完成动作吗?”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思考。 1. 按照教师指导认真进行实验操作,仔细观察肌肉变化并记录感受。2. 通过触摸肌肉,直观感受屈肘和伸肘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状态变化。3.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小组讨论,尝试得出结论。 通过亲身体验式的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肌肉在运动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基于实验证据进行分析和归纳的科学思维能力。 任务二:学习运动系统的组成 利用 PPT 展示骨骼肌的结构示意图,详细讲解骨骼肌由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肌腱组成。举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