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人教2024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精做课件】 授课教师:******** 班 级:******** 时 间:******** 《2.8 北宋的政治》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准确说出北宋建立的时间(960 年)、建立者(赵匡胤)及定都(东京开封),简述陈桥兵变的过程,理解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历史意义,构建对北宋政权建立的基本认知。 详细阐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包括军事上 “杯酒释兵权”、分割兵权,政治上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地方上派文官任知州、设通判和转运使等,分析这些措施如何实现 “强干弱枝” 的目的,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辩证分析北宋政治制度的影响,如避免藩镇割据但导致 “积贫积弱”,理解制度设计与社会矛盾的关联,提升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宋史》中关于宋太祖集权的记载、《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市管理细节等史料,提取关键信息,论证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时间轴梳理北宋建立及集权措施的时序,结合 “北宋中央集权示意图”,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和逻辑框架。 组织小组讨论 “北宋集权措施是否矫枉过正”,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史实辩论,提升批判性思维与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 “宋太祖与大臣的对话”,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代入决策场景,理解集权政策的制定逻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北宋政治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的积极意义,体会制度创新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对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认同感。 通过分析北宋集权导致的社会问题,理解政治制度需兼顾稳定与效率,树立辩证看待历史的思维,培养居安思危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北宋建立的过程及结束分裂的意义。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军事、中央、地方)。 北宋政治制度的影响(积极与消极)。 (二)教学难点 理解北宋集权措施的内在逻辑(如何通过分权达到集权)。 辩证分析北宋政治制度与 “积贫积弱” 的因果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北宋集权措施的内容,如枢密院与三衙的分权机制。 图示法:用图表展示北宋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直观呈现 “分化事权” 的特点。 史料分析法:引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关于 “杯酒释兵权” 的记载,分析宋太祖的集权策略。 对比法:对比唐朝藩镇割据与北宋集权制度,突出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展示《清明上河图》局部(汴河码头、市井街巷),提问:“这幅画描绘了北宋都城的繁华景象,但繁华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政治隐患?为什么北宋始终未能实现汉唐般的强盛?” 引导学生从画面的繁荣联想到政治制度的深层问题,引出课题。过渡语:960 年,赵匡胤在陈桥驿的一场兵变,开启了北宋王朝的序幕。这个结束五代十国分裂的王朝,却因独特的政治设计,走上了与汉唐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二)新课讲授 1. 北宋的建立:从分裂到统一(6 分钟) 陈桥兵变与政权建立:讲述赵匡胤作为后周禁军统帅,在 960 年率军北上抵御辽军时,于陈桥驿被部下拥立为皇帝,史称 “陈桥兵变”。展示《宋太祖即位图》,提问:“为什么赵匡胤能够和平兵变成功?” 引导学生从五代武将专权的背景、赵匡胤的兵权掌控等方面分析。 结束分裂与局部统一:展示 “五代十国形势图” 与 “北宋统一示意图”,对比说明北宋通过 “先南后北” 策略,陆续消灭荆南、后蜀、南唐等政权,979 年灭北汉后结束分裂。强调北宋实现的是 “局部统一”(未收复幽云十六州,与辽、西夏并立),提问:“北宋统一与汉唐统一有何不同?” 引导学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