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松 变 与 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标:通过认识辽宋夏金元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认识不同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手 工 业 农业 商业 本课纲要:经济和社会的新变化(阅读课本自主整理) ②经济作物: ③边疆开发: ①耕作制度: ②制瓷业: ③矿冶业: ④印刷业: ①棉纺织业: ①贸易: ②货币: ③城市: 社会 关系 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某些地区一年三熟 宋代引进棉花种植,元代在南方普及 边疆地区的农业得到进一步开发 宋代出现五大名窑;元代出现彩瓷青花瓷和釉里红 东京的居民用煤作燃料;普遍使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迅速发展,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民间贸易十分活跃,设置官方交易机构榷场进行互市贸易 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代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海外贸易非常发达,外贸税收成为政府重要财政收入;外贸港口广州泉州明州 东京、临安-人口超百万; 元代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①门第观念淡化 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③国家控制相对松弛 科举制度的完善、婚姻观念的变化 人身依附关系减轻、契约关系的重视 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户籍管理、日常生活等限制也更为松弛 松 一、土地管理的放松 ———农业的发展和经济格局的变动 二、工商管理的放松 ———手工业、商业的进步 三、社会管理的放松 ——— 社会关系的变化 本 课线索 一、土地管理的放松 ———农业的发展和经济格局的变动 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占田越多者就要相应交纳越多的税额 宋朝不 抑兼并 1.土地政策的松动——— 不抑兼并 “今天下之田,已为豪民所私矣。” ———【宋】陈亮《龙川文集》 “(本朝)不抑兼并,富者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宋】王明清:《挥麈 zhǔ后录·余话》 土地兼并坏处很多,导致土地高度集中,自耕小农衰退,租佃制进一步发展。但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来说,土地兼并有利于土地的大规模开发,生产技术的推广、大型铁农具的利用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北宋人口增长就是个例证。 2.农业发展的突破———农产品商品化 疆域小而人口多,人们如何养活自己? 占城稻 高转筒车 ①耕种技术提高:稻麦复种制,双季稻 ②种植经济作物:棉花 ③引进高产作物:越南占城稻 根据图片史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宋朝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思考点 农产品商品化打破自给自足 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已经超过1亿。这在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中外历史纲要》上 3.经济格局的变动———经济重心的南移 2 南移原因 1 南移过程 4 南移影响 3 南移表现 北方战乱北民南迁 带来劳动力和技术 “苏湖熟,天下足” ①南粮北运 (漕运、海运) ②南方成为经济文化中心 大运河改道 缩短航程 沿边城市兴起 (扬州、汴州) 海漕并行 唐朝后期及北宋年间,太湖流域的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前期没有出现过进士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进士。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士人影响力“南重北轻” B.权力中心转向南方 C.南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D.科举取士规模不断扩大 C 如何认识北宋后期科举考试对北方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的做法 思考点 分路取人之说,司马、欧阳二公之论不同。司马公之意,主于均额,以息奔竞之风;欧阳公之意,主于核实,以免缪滥之弊。要之,朝廷既以文艺取人,则欧公之说为是。 ———《文献通考》卷三十 两种“公平”的争论 背景:北宋治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