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91145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3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05-2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7次 大小:10783785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历史,纲要,中外,必修,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段时期,它曾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却让出了海洋,它曾与西方几乎同时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却戛然而止,它曾有着严格的思想控制却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小说和戏剧艺术。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政治 经济 思想 文化 封建制度的衰落 ———君主专制的顶峰及阻滞 陷入停滞的增长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回归本心的追求 ———启蒙思想的萌发及障碍 人性解放的渴望 ———科技文艺的进步与拘囿 明清晚钟 一、陷入停滞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 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 经济作物种类繁多 农业生产区域化 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被引进并推广种植 赋役货币化 1、农业新气象 思考1:在谭晓的“良田”里,除了传统的粮食作物水稻等外,还可以种些什么?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新航路开辟→高产作物粮食传入→丰富农产品结构, 粮食产量提高,促进人口增长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新农作物品种的引进与推广 经济作物:茶叶、棉花等 新品种:玉米、甘薯等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农民的家庭生活与商品经济体系的联系日益密切……明朝最高人口数字1.2亿,清朝人口数字相继突破2亿、3亿大关,至鸦片战争爆发时已达4.1亿。 ———张履祥《补农书》卷上 1、农业新气象 思考2:根据材料,指出除了种植粮食作物外,谭晓还有哪些收入来源? 经济作物种类增多,种植广泛 产品初级加工、副业 多种经营方式 经营方式多样化,农民收入增加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 突破农业单一经营方式,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 1、农业新气象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エ场;棉纺织业中心松江的一些暑袜店主统一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在家中制暑袜,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中出售获利。 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 规模大分工细(出现各行业中心) 商品化程度提高 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2、手工业新变化 明朝中后期,苏州出现“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现象。这主要反映了新的社会经济因素出现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带着明显的封建烙印,只发生在个别地区的少数手工行业。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性优势。 2、手工业新变化 标志:雇佣关系出现 时间、地点: 明朝后期,江南地区 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的自由雇佣劳动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 原因: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部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