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91860

5.3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件(共91张PPT)

日期:2025-05-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7次 大小:957836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91张,PPT
  • cover
(课件网)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学习目标 能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通读选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了解《论语》《礼记》《孟子》的有关知识。学习先秦儒家经典篇章论述道理时譬喻、对比的论述方法的运用。 思考先秦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思考这些经典的现实意义。 1.能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通读选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先秦儒家经典篇章论述道理时譬喻、对比的论述方法的运用。 思考先秦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思考这些经典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学课时数 3课时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半部《论语》修自身。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作“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品读它的魅力。 情境导入 查阅资料,了解孔子、及其生活的年代背景和《论语》。 活动一:识经典,知概貌 学习活动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04 02 03 01 先后到过卫、陈、匡、蒲、曹、宋、郑、蔡、楚等地,宣传其政治主张,但都受到冷遇。 孔子不满三桓擅权,离鲁去齐,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 齐鲁夹谷会盟,孔子相礼,提高了孔子的声望和地位。“堕三都”失败,离鲁出游。 15岁立志于学,30岁左右开始收徒授业,开创了私人办学之先河。 青少年时期 齐国经历 从政鲁国 周游列国 晚年结局 05 由于政治理想的破灭,孔子集中精力从事教育与《诗》《书》《春秋》等文献的整理。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病逝。 生平经历 05 史学思想 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 强调治史要十分慎重 06 美学思想 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 提倡“诗教” 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 01 道德学说 性善论 以“仁”为核心 02 经济学说 重义轻利 见利思义 义利观 富民思想 03 政治学说 核心内容是“礼”与“仁” 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 04 教育思想 提倡“有教无类” 主张“学而优则仕” 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最早采用“因材施教” 主要思想 历史评价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 2.时代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后期,是奴隶制日益衰败,地主阶级正在兴起,社会矛盾、社会斗争相对尖锐而复杂的时代。 在这种变革动荡时代中,自然有许多人提出不同主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是站在奴隶主贵族的立场上,以维护旧的奴隶制度为目的的派别体系。 3.论语 (1)“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 (1)“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 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 (2) “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