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91905

第一单元写作任务 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课件(共48张PPT)

日期:2025-05-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3次 大小:771808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第一,单元,写作,任务,材料,积累
  • cover
(课件网) 选择性必修上册·单元写作任务 学习目标 01 学会在日常学习及阅读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02 在写作中注意选择与运用平日积累的素材,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 03 创立自己的素材库,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 目 录 第一部分 技法指导 第二部分 佳作赏读 第三部分 考场实练 课程导入 叙述事情,描写人物,说明事理,论述观点,都要运用具体的材料,不能空谈写作文如同盖房造屋,既要有好的设计框架,也要有合适的材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是个人阅读积累和作文的关系。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品,对善于积累的人而言,是取之不尽的作文源泉;很多经典作品,常读常新,能不断给人们新的启示,使我们获得属于个人的发现。 作文材料也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积累素材的习惯,就不愁笔下无物。 技法指导 - 第一部分 - 积累语言材料和生活材料,能将积累的材料融会贯通,在写作时加以运用。能否恰当地选择材料和运用材料,直接关系到作文的内容和结构,进而影响作文的等次。 积累、选择、应用是写作中材料处理的三个环节。一方面要积累有价值的材料,另一方面要学会选择典型的材料,最后还要灵活运用材料。 技法指导 直接从教材中摘抄优美的语句、语段。课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令人警醒、发人深思的句子,可以抓住这些语句,分析其适用的作文话题。 一、有效地搜集素材 高中的语文教材,多为典范之作,内容尤其丰富,背诵的篇目也多,其中不乏精彩语段。学习时应当有意识地将课文中的素材与考场作文的要求结合起来,加以归纳整理与巧妙运用。 挖掘课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对课文、对生活的感悟也是我们要积累的材料。 利用教材选文写好读后感。利用与教材相关的文本资源,学习写作读后感。写作读后感可以采用平移式,即把教材的内容稍加延伸,借助想象和联想,从而丰富教材内涵。 01 02 03 1.从语文教材中搜集材料 示例(1)———《沁园春·长沙》 在那个旧时代,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时代推移,但难能可贵的是,追求自由和进步的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崇高理想、肩负主宰天地重任的豪情壮志是一成不变的。是什么让无数仁人志士明知前路渺茫坎坷,却依然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回答掷地有声:责任。因为责任,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定从容;因为责任,我们握紧命运的手臂更加有力;因为责任,我们的胸怀才无限崇高和宽广! 【适用主题】责任与胸怀 示例(2)———《别了,不列颠尼亚》 随着不列颠尼亚的永远离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然而洗刷不去的永远是那腥风血雨的记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在另一个国度也同样上演着。纳粹在西欧酿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惨剧。走进奥斯维辛,我们会用明亮的双眸审视纳粹德国的“杰作”,用善感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历史告诉我们:该忘记的一定要忘记,不该忘记的要铭记在心。 【适用主题】勿忘国耻 铭记历史 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萨特说:“阅读是自由的梦。” 不读书的人只生活在现在,而读书人同时生活在三个时代———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广泛阅读得来的素材是新颖的、独特的,在考场中往往能够吸引评卷老师的眼球,给其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评卷老师的赋分。 除了教材,我们在平时阅读有质量、有典范意义的课外书是十分必要的。像史铁生的《病隙碎笔》、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加缪的《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周国平的《人与永恒》和名著《歌德谈话录》等都能开启新视界。如能多阅读经典美文,与严复、黑格尔、柏格森等大师的作品零距离接触,我们的作文中一定会闪耀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