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弄清史实 揣摩意图 体悟情感 分析技巧 鉴赏步骤 怀古诗的结构 1 2 3 4 临古地 思古人 忆其事 抒己志 怀 古 诗 对比 烘托 用典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虚实相生 借古讽今 感慨国运衰微 昔盛今衰 盛衰无常 抒发个人感慨 壮志难酬 报国无门 爱国情怀 揭露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怀 古 诗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写作背景: 此词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的。 在金陵胜地,登高望远,便兴起了满怀愁绪:日月之迁流, 仕途之坎坷,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涌于笔端,遂化作了这首千古名篇。 词牌名 桂枝香·金陵怀古 题目 金陵:点明地点,为“三国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古都。 怀古:点明题材,即咏史怀古词。 王安石罢相,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 江苏省会南京 六朝古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十朝都会: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 金陵 南京成为历代文人抒发感慨,怀古思今最多的地方。 活动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征帆去棹 星河鹭起 酒旗斜矗 澄江 谩嗟荣辱 chéng zhào chù lù màn jiē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上阙写景登和看 下阙抒情念和叹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首词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明确:雄壮、豪放、有气势 词作是如何表现这样的气势的? 景物描写 意境营造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Q:诗歌开篇交代了哪些信息? 地点:故国 (朝代更替); 事件: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 时令:晚秋; 天气:初肃 。 开篇三句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气势已是不凡。 “登临送目”总领上片写景;“故国”点题(金陵),为下片的怀古埋下伏笔;“晚秋”和“初肃”共同营造“悲秋”的氛围,为下文的写景抒怀蓄势,奠定全诗凄凉哀叹的感情基调。 上阙在这萧索的气氛下,写了那些景物?是怎样具体描画景象的?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比喻 静态、远景 面 借代去棹:停船。棹,船桨,“帆”和“棹”借代手法,皆代指船船。 动态、近景 点 色彩捕捉 动静态、远景 总括上阙金陵美景。 化用/用典: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澄江静如练”。 其意境开阔、气度雄浑,与《滕王阁序》中“落霞”二句平分秋色。 风格:旷远、清新、 雄健、壮阔 上阙总结: 作者运用( )( )( )的手法,描绘了一幅( )金陵晚秋图景(图景),表达了作者( )(感情)。 而“晚秋”“残阳”“西风”等意象又给人以冷落、萧条的感觉,隐含了作者对( )的担忧,也为下片的抒情营造氛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