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汉武帝)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史料实证) 2.通过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历史解释) 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难点:“尊崇儒术”的内涵。 知识梳理: 一、削弱地方势力 1.原因:诸侯王与地方豪强势力危及国家统一。 2.表现:采纳主父偃“推恩”建议,通过再分封削弱诸侯王势力;将一些地方豪强迁往京师,以削弱其势力。 3.影响: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二、加强经营管控 1.措施: (1)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水利工程:六辅渠、白渠等。 生产工具:耧车(用于播种)。 (2)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3)实行盐铁、酒的官营、专卖。 (4)平抑物价,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2.作用:使中央对经济的管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尊崇儒术 1.背景:汉初“无为而治”的政策导致人们思想不统一。 2.目的:稳固统治。 3.提出者:董仲舒。 4.表现: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把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 5.作用: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所推崇,影响深远。 四、北击匈奴 1.条件: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 2.概况:公元前119年,汉军发起漠北战役,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一部分归附西汉,另一部分开始西迁。 3.影响: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并在河西走廊设置武陵、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意义: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练习巩固: 一、选择题 1.汉初,诸侯王墓葬形制效仿帝陵,随葬品中有大量的礼器、宴饮用的饮食器和生活杂器。西汉中期之后,其墓葬规模变小,随葬品尤其是兵器数量明显减少。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郡国并行体制瓦解 C.社会经济出现衰退 D.节葬主张得到践行 2.西汉初期,王国“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自为法令,拟于天子”。汉景帝五年下诏,“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汉武帝时期,“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材料表明西汉( ) A.王国问题威胁中央 B.国力达到鼎盛时期 C.地方诸侯权力膨胀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图1到图2的变化,主要缘于西汉( ) A.确立了分封制 B.平定七国之乱 C.实施“推恩令” D.推行刺史制度 4.汉初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策,尊奉黄老思想,但是道、儒、法之间又互相攻讦和斗争。汉帝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寻求一种与帝国政治体制相适宜的理想政治模式便成为当务之急。这段话叙述是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 ) A.背景 B.特点 C.过程 D.影响 5.汉武帝在长安设太学,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解儒家经典,学生称“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汉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这一举措( ) A.促进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B.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C.巩固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6.汉武帝元封年间,桑弘羊为治粟都尉,主张“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县置均输盐铁官”;并在京师置平准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这可用于说明( ) A.交通为社会治理提供便利 B.王国问题依然存在 C.国家力图掌握市场主导权 D.政府经济职能完善 7.汉武帝将盐业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