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96944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图片版 ,无答案)

日期:2025-05-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1次 大小:52405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河南省,语文,答案,图片,试卷,质量检测
  • cover
人工智能写作从纯粹的记忆到数据采集,再到作者身份的协同、集体创意能力的放大,这 是对群体智慧、群体创意的释放。以前个体性的文学生产方式难以实现群体智慧、创意,这类 文本也很难达到群体创意构建的文本世界的复杂和丰富。人工智能写作时代,“作者”增加了 新的语义,“创意”作者(也称为群体作者)出现,一种人与人、人与机交互协同的新写作生 产方式兴起,必将引起创作要素和要素之间关系的变化,进而是写作和文学生态的进一步变局。 人工智能写作可能最终也无法完全复刻人类的情感活动。任何技术都是有局限性的,人类 不能指望一种技术解决所有的问题。人工智能文学的发展方向也不一定是复现人类的文学,人 工智能文学很可能走上一条面向“未来文学”的道路,成为形似“人类文学”而实质上有重大 创新的艺术门类。 (取材于张永禄、刘卫东、王永、潘忆、刘忠波的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目前我们所熟悉的人工智能系统都属于强人工智能,具备 自我意识和自适应能力。 B.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智能研发和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目前在人工智能核心芯片与 算法方面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C.为了满足实现强人工智能的需求,未来只有突破量子计算才能解决当前人工智能算力 不足的问题。 D.人工智能写出来的作品本质上并不是真正的创作,它与文学创作的区别是,后者需要 表达思想和情感,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2.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拥有一定程度上的“创作自由”,写作的文章也能够具有创 新性。 B.人工智能是科学家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研发的,虽然不能具备“真情实感”,但它可体 现出人的主体意识。 C.人工智能写作时代,新写作生产方式兴起,“作者”一词的原语义被否定了。 D.任何技术都是有局限性的,这种技术的局限可能会影响人工智能写作复刻人类复杂情感。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下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百年。中国当前应优先发展强人工智能, 以抢占全球技术制高点。 B.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利于人类充分挖掘自身智能潜力,所以人类智能永远不会被人工智 能赶超。 C.人工智能将导致大量重复性劳动岗位消失,人类需转向情感密集型职业。 D.人工智能写作的文学作品,可以视为群体作者智慧创意的表达和释放。 4.结合一、二两则材料,面对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机遇与挑战,分析其应对策略。(4分) 5.“童话大王”郑渊洁说,他让AI模仿其创作风格撰写皮皮鲁的故事,A仅用4秒钟就完 成了一篇完整作品。阅读后,郑渊洁坦言自己已经写不过“AI版的郑渊洁”。请根据上述材 料观点,分析你对这一事件的看法。(6分) 【高二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